《人民的名义》热播同时 中共反腐重拳不断
中共以“人民的名义”,持续反腐提振党心民心
来源:新华社 日期:2017-04-14 浏览量:
数十亿点击量和如潮评论,让正在中国热播的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成为现象级作品。高关注度背后,不只是该剧的尺度之大和对现实的折射,更是中国民众对中共十八大以来高压反腐态势的关切与认同。
今年是本届中央领导集体“铁腕”反腐大幕开启的第五年。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以鲜明坚决的态度将反腐从治标转入治本,发出了从严治党“严紧硬”和“压倒性”的强烈信号。《人民的名义》热播的同时,中共反腐重拳不断。
4月9日下午,中纪委官网发布消息,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主席项俊波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审查。
3小时后,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要求“以更有力措施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李克强谈及严防金融风险和腐败时指出,“对个别监管人员和公司高管监守自盗、与金融大鳄内外勾结等非法行为,必须依法严厉惩处、以儆效尤”。
项俊波曾是“一行三会”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人物,他的落马不仅标志着对保险业的整顿,更意味着中共反腐不但不会“剧终”,还要走向更深入的区域。
《人民的名义》之所以精彩,很大一个原因是剧情取材于现实。主创人员曾指出,其中一些贪官案例都是有依据的,涉及的腐败官员官至“副国级”。剧中很多人物被赋予鲜明的个性,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追剧。
制度反腐专家、原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李永忠认为,《人民的名义》反映了中国一些地方触目惊心的塌方式腐败乱象、官场用人的潜规则以及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切中了反腐要害,表达了民众的诉求。
事实上,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之前,反腐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和已经推出3年的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专题栏目《忏悔与剖析》,反响也十分热烈,反映了中共反腐深入人心。
反腐的压倒性态势不等于压倒性胜利。李永忠指出,只有继续坚持体制机制改革,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才能赢得反腐败的胜利,这才是真正的“以人民的名义”。
新闻延伸
反腐制度之网已经织就
中共十八大以来,一张覆盖全面、组织严密的反腐制度之网已经织就,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4年多来,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200多名中管领导干部因腐败问题被审查,100多万人因违纪违规受到组织处理,约20万人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被处理……中共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今年初,北京、山西和浙江挂牌成立省级监察委员会,旨在覆盖所有公职人员的中国监察体制改革由此铺开。
舆论认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中国进行的一项重大的政治改革,其目的是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
随着监察体制改革方面立法时间表的进一步明晰化,一个深度整合了反腐败资源力量的机构即将出现,这对当下政治生态的深远影响可期。
正风反腐力度持续加大
随着正风反腐力度持续加大,中共党员干部队伍的作风日渐好转。但与此同时,部分官员仍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当官不为民做主”等庸政懒政怠政现象。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一名区长的“不作为”和一名市委书记为工作殚精竭虑、勇于改革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后者不仅在剧中赢得群众拥戴,在剧外也赢得网民称赞。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这警示广大党员干部,纠正不作为、乱作为,事关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的发展前途。
报告
2016年,纪检机关接到的检举控告类信访举报比2015年接到的此类举报下降17.5%,是中共十八大以来的首次回落。
国家统计局于2016年10月底至11月底开展了全国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调查报告显示,92.9%的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表示满意,比2012年提高17.9个百分点。
网民
网友“大大大大大_胖倢”说:“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廉洁奉公是政府部门建立公信的所在。”
网民“惠说天下”说:“中国的反腐已经进入刮骨疗伤的阶段,社会的清明化发展趋势已经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