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 凝聚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西宁市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开展“四个一”活动纪实
来源: 日期:2017-08-25 浏览量:
今年以来,西宁市大力推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开展了以“建制度、带班子、引人才、育产业”为内容的“四个一”活动,引导全市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干部尽心尽情履职履责,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的重大要求,凝聚起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建好一套管用制度
“我们村能从垃圾乱扔乱堆的脏乱村变成现在环境整洁、文明卫生的村落,离不开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努力”城中区总寨镇陈家窑村村民刘大爷感慨地说。驻村工作开展以来,陈家窑村驻村工作队针对村容环境卫生较差,村民文明意识不强等问题,从建章立制入手,先后指导制定《陈家窑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陈家窑村村规民约》等,向村民倡导乡风文明,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
西宁市着眼于维护村庄稳定、壮大优势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激发党员活力、提升村民素质等方面,积极引导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干部找准工作“着力点”,不断健全完善村级民主管理制度和村规民约,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大通县城关镇好来村试点筹建“幸福乡村党建基金”,发动联点帮扶单位、外出致富党员等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助力精准扶贫。湟源县和平乡和平村以乡情亲情为纽带,组建“乡贤参事会”,吸纳退休干部、创业能手等共同参与乡村发展和乡村治理,完成了村史编写,建成村级民俗文化博物馆,有效推动了村庄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城西区汉庄村实行党员参加活动签到制度,并经党员大会评议,将3名经常不参加活动的党员评定为警示党员,提高了党员参加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规范了组织生活。同时,广大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干部紧密结合村“两委”换届选举前期准备,开展村情民意摸排走访3050次,在“三类村”中普遍建立矛盾纠纷工作台账,主动与重点人员开展谈心谈话677次,化解矛盾纠纷209起,为营造良好的换届氛围打下了坚实基础。
带好一个村级班子
“越是到了脱贫攻坚决胜阶段,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驻村工作中,有一件事让湟源县日月乡本炕村的第一书记郭谦特别着急上火,村党支部前任书记辞职后,班子一直不健全,村党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严重阻碍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为此,郭谦和驻村工作队把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作为头等大事,积极走村入户,与群众谈心谈话,掌握民意导向,并在此基础上,成功推选出以致富带头人祁永财为书记的支部班子,为本炕村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西宁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指示要求,引导广大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干部突出问题导向,强化工作举措,着力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城北区二十里铺镇孙家寨村因为组织生活不规范、不经常而被确定为了后进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到位后,认真分析原因,针对党员白天出去务工,晚上才回村的现实问题,调整思路,协助村“两委”开办了支部夜校,围绕惠农惠民政策,由驻村干部集中授课,使党支部参加学习的党员从最初的6、7名增加到了现在的20多名,支部也按期完成整顿转化。湟中县鲁沙尔上重台村驻村工作队紧紧抓住“‘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契机,针对村“两委”干部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观念陈旧、时间观念不强等问题,采取工作组成员“一对一”结对帮扶村干部的方式,开展“传帮带”,有效提升了“两委”干部的综合素质。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全市371个“三类村”中共培养后备干部2087名,发展党员751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340名,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引入一批优秀人才
看着一件件农产品被摆放到电商综合服务站的货架上,逊让乡农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党支部负责人米存民有些兴奋。“我就是要把本村地里种植的农作物做成品牌卖到网上。”作为返乡创业的青年致富能手,米存民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扶贫攻坚的号召,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探索“互联网+党建+精准扶贫”模式,通过网络进行农产品销售,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为大通县逊让乡的精准扶贫工作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
精准扶贫工作中,西宁市坚持内激活力,外引急需“两条腿”走路,做到“选”“育”“用”多管齐下,促进人才资源向脱贫攻坚工作聚焦,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支撑作用,为脱贫攻坚增添新动力。湟中县甘河滩镇页沟村驻村工作队积极发动本村土生土长的创业致富能手葸全财,牵头创立了湟中新浩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页沟赛纬农场,形成集养殖、种植、体验和农村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产业格局,增加了群众的致富渠道,2016年,被认定为湟中县扶贫龙头企业。湟源县巴燕乡下胡丹村驻村工作队积极动员本村外出致富能人付有太反哺社会,在村内投资建成了“有太敬老食堂”,将全村17名独居老人、孤寡老人纳入食堂就餐,每人每餐仅需1元钱,营造了尊老敬老的良好氛围。同时,广大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干部积极利用自身和派驻单位、市级“专家服务队”等资源优势,为帮扶村引入种养殖、医疗卫生、手工艺品制作等方面的人才,定期为本村党员群众进行技能培训、医疗服务和生产指导等,截至目前,共举办文体、义诊等活动316场次,帮助就医929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382期次,接受培训15390人次,解决就业1603人次,有效提升了党员群众的致富能力。
培育一份脱贫产业
治贫是我市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的第一要务。全市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结合本村实际,运用产业发展、易地搬迁、资产收益、交通、水利等扶贫的政策,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为本村规划重点扶贫的项目和实现路径,在本地培植了一批适合本土、符合规划、收效良好的特色产业,增强了脱贫致富的持续性。大通县新庄镇台其庄村第一书记何涛多次联系派驻单位青海大学,为农户免费提供花卉种苗4万株及农药、化肥、支撑网等配套物资,争取项目实施温棚旧棚改造,引导群众种植康乃馨及蔬菜,注重扩大品牌宣传,畅通了了花卉销售渠道,为群众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湟中县鲁沙尔青石坡村第一书记陈永海探索了“来料加工+扶贫就业”的发展模式,邀请青海中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驻青石坡村成立枸杞初级筛选加工点,由公司负责送货上门,贫困户自由安排时间在家筛选务工挣取劳务费,这种操作简便、易于上手、不耽误家务和农务的用工形式得到了贫困户的积极响应,目前已有18户贫困户报名参加。湟源县波航乡纳隆村第一书记姚辉章,确定了“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将扶贫资金折股量化给贫困户,在本村修建高标准温棚15栋,发展果蔬产业,并通过流转土地、解决劳力、股份分红等形式让贫困户围绕同一产业,多次受益,目前,纳隆村贫困户均收益达到0.96万元,摘掉贫困帽子的时间指日可待。
驻村工作近两年,西宁市广大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干部在农村广阔的田野上,用脚步丈量民意,用心灵倾听民情,用汗水浇灌民生,在加快实现整体脱贫、建设“幸福西宁”的实践中谱写出了绚丽动人的时代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