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高原群众绿色发展的梦想——中央环保督察在青海系列综述之二

来源:西宁晚报    日期:2017-09-06    浏览量:

  9月3日,西宁市至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方向26公里处的“发旺搅拌站”,往日粉尘漫天、嘈杂喧嚣的土地又恢复了往昔的宁静与祥和。在接受整改之前,这个搅拌站不仅夜间生产噪音大,扬尘大,废水还直接排入了北川河,对此,当地群众意见很大。

  “不吵了,安静了,也真的干净了”,黄家寨镇上赵家磨村村民马兴彪欣喜地告诉记者,“原本以为只是走走过场,关闭停产一下,没想到却是动了真格。”

  把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把群众的环保诉求扛在肩头。中央环保督察组分批向各地交办信访案件后,我省各地、各部门党委政府针对问题,勇于担当,立行立改,成效显著。群众身边的环保烦心事少了,多年难以解决的环保老大难实打实地动起来了。72万平方公里的青海大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破题:“督”是为了解决问题,体检一次,督察一地,提升一地

  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青海省工作动员会召开不到两天,8月10日上午,严肃的“首次信访督办案件交办仪式”,让接受转办的8名市州负责人有着同一个感受:“这是一次说一不二绝不留情面的环保督察”。

  群众信访件每天一交办,两市六州把立行立改变成了工作的主旋律。党政同责,市州县乡党政领导亲力亲为带队督导;立行立改,职能部门及一线工作人员坚持案件交办不过夜,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高速运转,剑指环境违法违规行为。

  在接到中央第七环保督察组转办的首批环保问题后,省委常委、西宁市委书记王晓第一时间动身前往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督导整改工作。在宝库乡水草滩村水源地附近,王晓责令企业私设的3个直接通往附近河道的排水口立即彻底整改,严令全市各级各部门以坐不住等不起拖不得的紧迫感,迅速有效抓好边督边改工作,对整改不实不力的决不搞下不为例,决不搞情有可原,决不搞变通处理,一律从严执纪问责。

  群众信访件每天一交办,海东市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便召集市级领导,分工督办,分片指导整治。为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战役,排查整改环境突出问题,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文国栋不打招呼,先后深入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乌兰县等地,实地察看德令哈克鲁克湖—托素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乌兰县鑫鑫石料厂、格尔木盐湖金属镁一体化项目等地的环保设施运行、周边环境卫生等情况。

  督察整改过程中,两市六州做到问题不查清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对于群众的心声和呼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

  就在半个月前,群众向中央环保督察组反映了西宁市城东区五一路早市河边垃圾多,影响河道卫生的情况,这一信访案件第二天便得到了解决。

  与五一路早市一墙之隔的城东区林家崖社区都市山水花园的居民李毓山对此感触颇深,他说:“以前每天早市结束后满地都是烂菜叶子、塑料袋等垃圾,不仅影响居住环境,也会污染附近的河道,尤其夏天天热,垃圾腐烂后发出的恶臭让附近的居民都不敢开窗户,现在好了,早市面貌焕然一新,垃圾没有了,空气清新,在河边散步的人也明显多了起来,早上打开窗户看出去,感到从未有过的舒畅!”

  从垃圾填埋到沙场治理,从噪声扰民到河道整治,从大气污染治理到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这一桩桩、一件件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信访投诉问题,我省各地区、各部门照单全收,立转立办,边督边改;列出清单,明确责任,认真组织调查,做到见人见事见责任,按照程序依法进行处理,实事求是形成处理意见,及时反馈结果;问题处理和整改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并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在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城镇乡村、草原戈壁、山峦湖泊、冰川峡谷,环保督查无不利剑出鞘,问题排查到哪,整改就落实到哪,治理了大批环境问题,守护住高原的绿水青山。

  立新:“督”是为了更好前行,借力督察行动,各地强化了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建设

  民生问题无小事,件件反映要结果。8月15日下午,记者来到西宁市城北区国际村宁张路48号9号楼下,小区住户李小刚和记者聊起了他的亲身感受,“楼下餐馆那飘上来的油烟味道很大,夏天天气热,但是居民都不敢开窗户,害怕那股刺鼻的味道。”

  多少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环保督察组给解决了,真是好事情。他说:“治理环境政府有责任、有义务,更为可贵的是,前两天刚刚举报,今天就已经整治完毕,这样的督察,我们欢迎!这样的整改有力度!”

  这种雷厉风行、果断问责的态度并非孤例,在环保督察整改中,主动作为、主动担当的浓厚氛围已经在全省形成。

  西宁市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环保问题,举一反三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海东市各区县推进“铁腕治污行动”,关停砖厂沙场、严禁扬尘污染、大力整治河道;海南、海北藏族自治州加大对青海湖流域环境治理力度,展开地毯式排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生态保护的“死角”;果洛藏族自治州委州政府为快速高效办理中央环保督察组转交的信访举报材料,采取信访“红色督办”的方式,向各县政府发出 “红色督办通知书”;玉树藏族自治州积极探索“生态管护员+民兵”的生态保护区民兵建设新路径,努力打造互助共赢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

  在“舍”与“得”之间做环保文章,两市六州正用心诠释着守护生态的地方路径。

  黄南藏族自治州坚持把督察作为环保问题整改的关键抓手,推动督察力量下沉一线,六大实招直指整改要害,现场督察促整改,专项督察见实效,约谈督察压责任,综合督察补短板,明察暗访排隐患,执纪问责传压力。

  为了将环保督察边督边改进行到底,海北藏族自治州建立了“四坚持、四注重、四联签、五办结”工作机制,全力做好中央环保督察组转办、交办、督办事项的办理工作;海南藏族自治州则坚持加压加码不松劲,采取专人负责挂牌督办、协作联动拉网排查、现场执法形成震慑、边查边改确保不反弹四项举措,推动环保督察问题整改落地。

  见效:“环保督察”不是“一阵风”, 整改不到位、群众不满意的问题绝不放过

  积极回应群众呼声,坚决整治环境问题。从8月8日至今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因为这场“环保大考”,令青海碧水青山的底色更加清朗:每一天,百姓热线不断;每一天,督察力度不减;每一天,两市六州整改不停,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共同编织着一张云罗大网,治理污染势如破竹,只为高原净地青山依旧,碧水长流。

  名闻海内外的青海湖旅游风景名胜区,每年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环湖地区私搭乱建的“家庭宾馆”也应运而生,不仅遮住了青海湖的美,也破坏了环湖地区的生态环境。

  8月17日下午,随着一声号令,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尕日拉村的大型牧家乐“蒙古大营”帐篷开始动工拆除,大家有的搬运桌椅,有的拆除帐篷,有的整理建筑废料,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忙碌,设施基本清理完毕,周边小帐篷也全部依法拆除。

  在现场负责拆除的共和县副县长司成奎说,自今年3月份以来县上开展了环湖地区违章建筑整顿清理工作。“蒙古大营”是因环境问题群众反映较多的一家大型牧家乐,县政府高度重视,经过多次沟通交流,业主同意与大家一起依法拆除。

  坦诚相见,直面问题,才能给群众一个满意的交代。“把环保督察作为‘两学一做’的生动实践,站在人民和全局的立场,把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更加深入、更加到位……”、“让各族人民、各级干部在督察中受教育,在督察中受警示,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造福子孙后代。”

  省委、省政府的承诺掷地有声,各地、各部门主动抓,主动改,督察落到实处,环境大为改观,群众纷纷表示:“得到实惠的当然是咱老百姓。”

  秋雨绵绵,一座座被草和灌木覆盖了的山,绿得沁人心扉。坐落在山脚下的村落在细雨中宁静地融入其中,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尽入眼帘。

  8月23日,记者再次沿着乡道在上郭尔、下郭尔、堂寺尔这三个被当地人称为“郭尓三村”村落间走了一遭,与以往不同,这次更多的是来感受自然绿色的好心情。

  沿着乡道穿过“百亩花海”,旅游景点不远便是路的尽头,从山间流下的一条小河顺流而下,从前看到的放牧人、野炊者、茶园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青山绿水,行进中不时看到印有禁牧令和爱护、保护环境字样的告示牌。

  平安区环境保护局工作人员杨顺清告诉记者,通过退耕还林、禁止乱牧、防沙治沙、生态宜居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村民的环保意识的日益提高,这里的植被有效地保护了起来,之前因违规放牧和私设茶园损坏的植被也已基本恢复。

  环保督察中,全省各级干部的环保理念有了实实在在的转变。海东市乐都区认真反思高庙镇西村混凝土搅拌站污染湟水河的信访案件,当整改按期完成后,在周边居住的群众纷纷伸出大拇指对督察问题办结的速度快、效果好而点赞。由此,党委和政府部门的干部们刻骨铭心的认识到:作为基层政府,在保一方青山绿水上不能只算经济账,还要算环境账,更要算民心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