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民生事业奏响群众“幸福之音”

来源:青海日报    日期:2019-01-06    浏览量:

“确保各族人民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有更多获得感……”

2018年全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段饱含民生情怀的话语,至今仍令人心潮澎湃。

“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造福人民,让全省各族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8年7月,省委书记王建军在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上的讲话言犹在耳,这是巨大的鼓舞,更是无尽的鞭策。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201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用心用情、尽心尽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开展各类就业援助活动,做好高校毕业生、去产能分流职工、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军转安置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全面启动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和高中攻坚计划,扩大公办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加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

建成540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

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加大包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力度;

统筹推进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公益慈善、优抚安置,加强残疾康复服务,新建、改扩建15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50个农村老年之家,着力构建养老、敬老、孝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

启动新的三年棚改计划,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实施老旧小区改造;

继续推进“菜篮子”工程,抓好市场价格检查执法,确保价格平稳运行;

……

一个个决策、一笔笔投入、一项项工程,都是为了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诺言,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保障民生,是职责,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底线;改善民生,是目标,也是实现人民福祉的一个动态过程。怎样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化为生动实践,省委省政府用行动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

用民生事业奏响高质量发展主旋律

“今年家里通了暖气真暖和。虽然外面很冷,但屋里有25℃。”家住西宁市城西区七一西路3号院的居民杨志英感受着屋里的温暖,笑眯了双眼。

以前,她所住的楼院大都没有供暖,每到冬天,居民只能用煤炉或电暖器取暖,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还给生活带来许多不便。这几年,社区工作人员主动联系燃气公司等相关部门,对社区居民挨家挨户做工作,经过协调,2018年3号院建立起了分户采暖系统,居民告别煤炉、电暖器,过上了更加温暖、舒适、安全的生活。

民生,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要会议中,无疑是个高频词。正是因为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坚守和践行,省委省政府一直把民生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大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倾力关注民生事业,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发展。”

这是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向全省广大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

2018年,我省重点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及生态环境保护八个方面,实施一批民生实事工程,群众的感受度和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阳光幼教工程。新建、改扩建72所幼儿园,对1万名幼儿教师和保育员给予补助。

——教育强基工程。新建、改扩建80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和3所普通高中学校,为12所普通高中学校配备教学设备,助力20所职业院校打造特色优势专业。

——就业增收工程。继续落实草原生态补奖、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及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政策。继续将5.59万贫困人口纳入生态公益管护岗位,确保年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调整提高各类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及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水平。新招录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5000人。完成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8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万人,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次。

——全民健康工程。继续调整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签约率达85% 。全面完成农牧区包虫病筛查任务。为1000个乡镇、村、社区、寺院配备(更新)健身器材。

——幸福养老工程。对现有养老设施服务功能进行改造,为8万城乡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新建、改扩建15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50个农村老年之家。打造西宁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国家级试点地区。

——百姓安居工程。实施3.05万套城镇棚户区改造及2万户城镇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实施6万户农牧民危旧房改造项目。

——扶弱助困工程。实现12个贫困县摘帽、500个贫困村退出、15万贫困人口脱贫。调整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补助标准。完成18.7万农村妇女“两癌”筛查,救助300名城乡特困“两癌”患者。为520名0-6岁残疾儿童免费实施康复服务。为230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美丽家园工程。实施16个“美丽城镇”和500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完成300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完成西宁和海东南北山重点区域造林66.66公顷(1000亩)、曹家堡机场周边灌溉造林0.22万公顷(3.3万亩)。启动实施“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在全省重点旅游景区新建(改造)高标准旅游厕所148座。建成54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省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78%以上。

一项项惠民政策接连出台,一笔笔民生支出相继落地,彰显出省委省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重中之重的责任意识和执政理念,蕴含着省委省政府民生至上的价值追求,奏响高质量发展主旋律。

用民生事业致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当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民生保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2018年全省“两会”作出了深入实施“五四战略”的安排部署;同年7月,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一优两高”的战略部署……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讲的那样,只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梦想一定会照亮现实,广大人民群众一定会更加幸福。

“进一步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进一步提升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完善社会保障网的基础上,我省正在全力补足民生“短板”,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免除、提高、新建、解决……我省正不断用一个个动词来注解民生发展的新变化,给全省广大群众以信心和向上的力量,也让省委省政府与老百姓的心贴得更紧。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互支撑、协调推动;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和有收入就是就业的理念,培育创业精神开展就业帮扶,实施就业援助,实现经济发展与促进创业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着力抓好健全多层次保障体系、建立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实现社保法定人群全覆盖等重点,为各族群众开启幸福生活的大门;坚持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增长机制,拓展居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增长渠道,努力构建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布足菜摊子,管好菜贩子,增加困难群众生活补贴,保持价格水平稳定;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善公租房准入退出机制,加大农牧民危旧房改造力度,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全面抓好抓实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强化农牧区幼儿学说普通话和控辍保学攻坚行动,加快城乡义务教育融合发展,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以大健康理念引领全民健康生活,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巩固医改成果,加快妇幼医疗机构和康养专业人才培养,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努力织就全生命周期康养服务网,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施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面加强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让各族群众拥有健康的身体,享有健康的服务,享受健康的生活;统筹推进交通、水利、电力、能源、市政、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养老规划,健全养老政策,培训养老人才,提供精准化、个性化、专业化养老服务,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以高原美丽乡村为抓手,扎实推进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厕所革命”……

心系群众方行远。

我省正一步步用民生事业“幸福之音”奏响高质量发展主旋律,致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演绎更多精彩蝶变,书写更多动人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