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一线 石榴花开

来源:青海日报    日期:2021-11-10    浏览量:

撒拉族小伙投身疫情防控最前沿。

餐饮店为防控一线工作人员送上爱心餐。

民和面片店老板给值守卡点工作人员送去爱心饭菜。

防控一线工作人员拿到热乎饭。

  从一碗冒着热气的汤面,到每一份倾囊相助;从风雪中的一杯姜茶,到暖阳下的一首赞歌。面临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以来最严峻的挑战,高原古城西宁的各族群众,用他们的行动驱散了冬日的严寒,在雪域高原的战“疫”一线绽放出最美的石榴花。

  疫情,让人们在空间上保持距离,却让人们在心灵上贴得更近。面对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以来最严峻的挑战,西宁市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站在“疫”线,当好疫情防控监督员、宣传员、示范员、劝导员、战斗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丰富内涵,更加彰显了各族群众守望相助、手足相亲、同舟共济的精神。

  守望相助战疫情,众志成城斗病魔,石榴花开筑起守护万家灯火最美的安全防线。

一言一行

串起民族团结同心圆

  “什么?捐了一万元买防疫物资!”11月9日,直到共青团西宁市委的工作人员联系到西宁市消防救援支队西川南路消防救援站,该站消防员玛尼坚为支持西宁抗击疫情捐款一万元的事才被“抖”了出来。

  出身农村,妻子打着零工,孩子也才五岁,一万元对于玛尼坚一家来说不是小数目。但面对这一消息的突然“曝光”,他却表现得十分从容,大家也并不觉得出乎意料。

  他是队里第一个“请战”到疫情防控一线的人,数日来,从一个封控点再到下一个封控点,他更是毫无怨言。西宁市主城区开展全员核酸检测期间,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到8个地区的核酸检测采样点,冒着风雪和寒冷连续工作两个昼夜。玛尼坚说:“我是一名消防员,更是一名党员,哪里有疫情,哪里就应该有消防员的身影。”

  玛尼坚几句平淡的话语却格外让人动容,撒拉族小伙马伟的一句“作为一名年轻人,我要在关键时候站出来!”同样让人感动。

  1992年出生的马伟是一名青年志愿者,也是一位刚为人父的父亲。当听到招募志愿者的集结号,想到哥哥曾作为第二梯队的医护人员支援武汉,他在“小家”与“大家”之间做出选择,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城东区清真巷街道的志愿者队伍。

  每天早上天微亮,他和社区其他志愿者就到小区门口值守;夜幕降临,他和清真巷街道团结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在预备的核酸检测点上搭建帐篷,清真巷街道的街头巷尾、各值班点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和挺拔的身影。马伟说:“我们要用共同的信仰和精神,筑起一道守护各族群众生命和健康的钢铁防线。”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无私奉献;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有脚踏实地的工作。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西宁各族儿女用最平淡的话语、最坚定的行动,串起了民族团结同心圆。

一茶一饭

吹响同心抗疫集结号

  起火、烧油、爆香葱姜蒜、牛肉入锅……城东区青棠一木西北菜餐厅后厨一派忙碌景象。餐厅负责人是回族小伙马福寿,他带领工作人员在做好个人防护、餐厅消杀的同时,采购食材,制作快餐,将一份份爱心餐送到抗疫一线工作人员手里,截至目前,餐厅已免费提供爱心餐420份。

  海东市平安区发生疫情后,马福寿便第一时间托家里人为战疫一线的工作人员送去生活物资。西宁市发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后,马福寿不仅主动制作爱心餐送到医院、社区、核酸检测点、执勤点,还自掏腰包,购入床单、被褥、行军床等生活物资送往抗疫一线,用自己的方式为守护者们送去温暖。

  他说:“疫情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与奔赴一线的人们相比,我们所做的其实微不足道,感谢他们奋不顾身。希望我们也能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回馈家乡,回报社会。”

  用一茶一饭为抗疫一线送去温暖,用力所能及之事助力疫情防控工作。与马福寿有着同样想法的还有城东区的一家清真餐厅——松鼠家牛肉面店。

  10月24日起,火车站街道办事处富民路社区辖区汇鑫市场联合松鼠家牛肉面自发为辖区奋战在防控一线的抗疫人员提供“爱心餐”,老板马孟德说:“面对疫情,我们也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我和我的员工只想着让在疫情一线工作的社区工作人员吃上点热饭。”

  与此同时,松鼠家牛肉面的其他店面也推出了社区一线工作人员、环卫职工凭券免费用餐的爱心活动,预计送出700余张用餐券。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贵在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这场严峻斗争中,西宁市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用一茶一饭表达爱,做小事解难事,一同吹响疫情防控集结号。

巾帼花开

绽放“疫”线最美芳华

  常做公益活动的“东关阿娘玫瑰花卷”团队,用小小的花卷把民族一家亲的精神在西宁传播开来。

  每天早上,城东区慈幼社区的阿娘们在社区提供的厨房里,运作着四五个蒸屉,用自己的一双巧手制作出一个个玫瑰样式的花卷。工作人员马兰芳说:“光馍馍有点干,我们再熬点奶茶,热热地给那些一线的工作人员吃给点。”

  连日来,她们将这些花卷送到了火车站的公安干警手里,送到了核酸检测点,送到了路边值守的帐篷里。几个花卷虽不值钱,反映出的却是各民族妇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精神。

  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东关阿娘仅仅是这次疫情防控中的一个缩影。还有很多和她们一样的各族妇女在疫情防控一线绽放别样芳华。

  城中区总寨镇新城社区疫情防控志愿者闫金花就是其中之一。

  闫金花是一名藏族同胞,今年57岁,社区的工作人员都亲切地叫她“金花姐姐”,她不仅主动请缨参加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中,还在工作中将自己的民族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一次,一位藏族老人来办事,老人一边说着藏语一边用手比划,却依然没人能够理解。这时,穿着志愿者红马甲的闫金花拿着体温枪和行程码走过来,上前与老人进行交流。闫金花耐心地给老人讲解扫码的程序,拿出体温枪给老人进行测温。闫金花与老人交流后,得知老人是来社区报备省外来宁人员信息的,随即主动为老人和社区工作人员当起了现场翻译。在闫金花的帮助下很快完成了信息登记工作,她提醒老人疫情期间尽量不要外出活动,出门戴好口罩。老人走后,社区的工作人员说:“还好有金花姐姐的帮助,要不然老人的信息就登记不上了。”

  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还有许多各民族的巾帼力量,用“她”力量点亮“疫”线之光,她们就像东关阿娘手中的玫瑰花卷一样,在疫情防控一线绽放出最美的色彩。(本报记者 贾泓 实习记者 张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