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检测的幕后故事
来源:青海日报 日期:2021-11-11 浏览量:
检测人员严谨细致开展核酸样本检测。
从前期核酸采样到最终检测报告出炉,要经历怎样的过程?西宁市主城区启动两轮全员核酸检测后,检验人员如何保证检测的精度与速度?
11月10日,记者跟随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主任祁蕙燕走进西宁市城中区核酸检测联盟基地,探寻核酸检测的幕后故事。
在基地现场,记者看到,检验人员进入实验室前要花十几分钟穿戴防护装备,“我们在实验室里提取病毒核酸,过程是高风险的,所以都要采取三级个人防护。”祁蕙燕说,因此,进入实验室的每一位检测人员都要穿上防护服,戴好护目镜、口罩、手套、脚套,全副武装,这一干少则6小时,多则10小时。
通过监控观察实验室,7台生物安全柜前,14名检测人员2人一组,正在不停歇地进行手工加样。打开手持加样枪,选取采样管里的标本液体,随后精准无误地滴入加样板的相应微孔内,整套动作配合默契,十分娴熟。
从样本的签收、分拣,到核酸提取、样本扩增、高压灭菌,再到审核报告、上报数据,每一个环节,检测人员都严谨细致,全神贯注。
“核酸检测,看似简单,实际上既繁琐又细致,每一个环节都不允许出现丝毫失误。”祁蕙燕说。
这位从事检验工作30多年的医生,每日的工作也是相当繁杂。样本接收协调、调配检测资源、上报检测数据、监督医护人员做好防护、监控实验室安全,把控检验质量……由于实验室不能带手机,检验队员遇到问题便用对讲机呼叫“联络员”,于是祁蕙燕跑前跑后,给队友们协调各种问题。而她的手腕上还有住院的腕带,她说:“在我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还是更想和我们团队在一起,在实验室这里我会更加安心,这次检验工作,对我、对团队都是一次锻炼,我们都很珍惜。”
下午4时,坚守了7小时左右的检测人员陆陆续续走出更衣室,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下是早已浸透了汗水的衣服,摘下口罩,脸上是又红又深的压痕,脱下医用手套,双手发白发皱。
“90后”检测队员马晓春疲惫地说:“今天,我们接到指挥部安排的任务量是6500管,现在已经检测了3000多管。”随后,他扭了扭脖子。“昨天,我轮到晚上9时至第二天凌晨3时的夜班,为了击退疫情,我们每天都要拼尽全力!”
高强度的手工加样下,检测人员的胳膊、颈椎、腰部常会出现僵硬麻木,但即使双眼布满血丝,他们依然紧盯样本,即使全身酸痛不适,他们依旧一坐几个小时,这一切只为能够更快速、更高效的出具结果,为疫情防控赢得宝贵时间。
根据每日核酸检测样本的数量,祁蕙燕会随时对人员做出调整。一般情况下分2组,24小时不间断轮班完成核酸检测工作。目前,单日最大检测数量约15000管,累计检测量约70000管。
检验人员在做好三级防护后,在负压环境下连续工作6至7小时,常会出现缺氧、脱水、眩晕等不适感,对体力和耐力都是一个巨大挑战。为了提高检测效率,检验人员在进入实验室前都会尽量少吃饭、少喝水。
“这群孩子很年轻,都很能吃苦,不喊累也从不推辞,看着大家那么辛苦,当新的任务来临时,真的不忍去打扰他们。”说到此处,祁蕙燕眼神里流露出心疼。
“我们是检测人员,我们不上,谁上?虽然很累,但是大家都一直坚持着,就是希望我们能高效完成检测工作,为抗疫贡献出我们的力量。”一旁的检验二组组长石秀奇说。
“在家好好地陪陪家里人”“吃一顿爸爸妈妈做的饭”“踏踏实实地睡一觉”……这些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却成为了每日高强度工作下的检测人员最奢侈的愿望。
“这一席白衣,能够让病毒有所畏惧,检测皆为阴,让我们都彼此安心……”这是检测基地的一名工作人员在休息之余写下的一段话,令人动容。抛开身心的疲惫,大家每日最期待的就是每一个检测样本结果都是阴性。
在这场抗疫“大考”中,检验人员直面病毒,用耐力和专注力与病毒近距离“过招”,昼夜不停地探寻病毒的“蛛丝马迹”,精准“排雷”,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迅速准确的核酸数据。(本报记者 王湘琳 实习记者 张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