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荣获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

来源:西宁晚报    日期:2021-12-17    浏览量:

  12月15日,平安中国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5日下午在北京亲切会见参会代表,向他们表示热烈祝贺,希望他们再接再厉,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上,西宁市获得“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荣誉称号,是西北五省唯一荣获此项殊荣的省会城市,这也是西宁连续6年在全省平安建设考核中位列第一后,历史上首次获得平安建设国字号荣誉。同时,西宁市公安局获得“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据了解,评选表彰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中国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是我国平安建设领域涵盖内容最多、评选条件最严的综合考评,充分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平安建设和市域社会治理水平,是地区美誉度、社会和谐度、群众满意度的重要金字招牌。此次大会共授牌命名60个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

  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不仅是平安名片,更是发展名片。这张沉甸甸的“平安金名片”,镌刻着平安西宁建设所走过的路——一条以平安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成功之路,一条平安中国在西宁的生动实践之路。

  一张蓝图绘到底,同心共筑平安梦。到如今,平安西宁建设已是层层桃李花、处处瓜果香,在维护千家万户安宁之时,也为建设平安中国提供了先行样本、宝贵经验。

一份责任

“一把手”带头护一方平安

  如果问西宁的群众,平安是什么?答案肯定是安全、稳定、和谐、方便。

  如果问西宁的干部,他们还会多回答一个关键词:责任。

  从建设平安西宁的历程中抽丝剥茧,有一个成功密码贯穿始终。

  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西宁、提高市域社会治理效能、深化平安西宁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制度优势,努力创造安全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这是西宁市第十五次党代会谋划的蓝图。

  西宁市委高度重视,“一把手”带头推进!

  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市委平安西宁建设领导小组,建立“1+10”专项组机制,切实履行各级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职责,全面推进平安建设目标任务落实。

  突出政治引领,始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发展,成功创建全国省会城市中唯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被中组部收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

  积极推行“党建+”社会治理模式,把各领域党建要素凝聚到基层治理之中,抓住城市基层党建源头,打造“幸福西宁”之“夏都城市党建联盟”“石榴籽”社区党支部,全面推行“支部建在小区上”,着力打造党建引领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特别是疫情防控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夏都城市党建联盟”获评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最佳案例。

一种温度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这些场景或许曾让你心头一动:社区里认真又亲切的网格员,遇到问题时“最多跑一地”就能找到的综合受理窗口,微信群内不断解决的各种难题……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带给人们充足的安全感。

  “街上躺着一名醉酒男子。”“我家楼上漏水了,墙面有裂缝,怎么办?”“我的居住证办理的怎么样了?”……在西宁市城中区的“邻里牵手”微信群里,每天从早到晚都“闪”着民众反映的问题。城中区通过建立以微信群聊为平台、以社区网格为单位的“邻里牵手”微信群工程,共组建“邻里牵手”微信群338个,覆盖辖区9.8万家庭、近30万名群众,覆盖率达到全区总人口的81.3%,实现了网上调解、网上信访、网上议事,让辖区民众有了问题不用出门,在2至5个工作日内解决或解释到位。

  如何打通服务乡村民众“最后一公里”?湟中区推行为民代办制和“马上帮”信息平台系统,利用网络信息平台上门为群众代办事务、给群众宣讲党的强农惠农政策,为群众办事大开方便之门;湟源县建立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基层综合治理体系,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任务在农村落实落地,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通过“1+7+311”乡镇综合执法新模式,统筹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力量下沉基层,有效解决了“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等行政执法问题,推进了“一支队伍管执法”,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群众有所盼,治理有所为;发展有所需,治理有所行——

  西宁市积极落实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和“中华水塔”的职责使命,在全省出台首部《河长制湖长制规定》,明确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体系和“2+6+N”河湖长制管理模式,实现了“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

  坚持法治西宁、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营商环境大幅优化,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日益健全,行政决策公信力持续提升,执法司法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2020年被批准命名为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示范地区,是全国入选三个省会城市之一和西北五省唯一入选的省会城市。

  积极创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西宁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作出实施社会治理“八个一”工程部署,多领域深层次打造具有西宁特色、时代特征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

  在全国率先实施社会治安分级评价机制改革,实现全市110警情大幅下降。深化综合执法改革,赋予街道办事处法定事项,做实街道综合执法指挥中心,建立健全市、区、街(镇)三级街长体系,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

  平安不平安,群众说了算。

  西宁市从影响平安的一个个问题抓起,群众真切感受到实打实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一股力量

构筑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平安西宁建设为什么能久久为功,不断深入?

  答案就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潜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构筑起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西宁市突出“群众为先、服务为先、基层为先”理念,推广“三种类型、四个阶层”的社会治理模式,充分调动基层参与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主动性、创造性,推进四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实体化运行,“15分钟幸福生活圈”“爱老幸福食堂”全域覆盖,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平安建设带来的实惠实效,推动基层党建与居民自治有效衔接、党情民心同频共振。

  同时,积极推进“智慧城市”“雪亮工程”建设,织密社会面治安防控体系“六张网”;全省首个应用级“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全天候服务城市治理,全市“村(社区)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基层“平安细胞”创建率达90%以上。

  平安建设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城市公共安全感排名全国第二;公安刑事打击工作质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被确定为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点培育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西宁化,全市各类矛盾纠纷化解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战时能打胜仗,平时深耕基层。这些一呼百应的力量,组成防范化解各类社会风险的坚固防线,全力守住了平安稳定的底线。

  “平安”代表着安宁的居所、安康的生活、安全的环境、安定的社会,还有群众内心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如今,西宁已经播下了平安的种子,并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