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汪治财的“治财”之道

一个“小老板”梦

来源:西宁市委组织部    日期:2017-12-20    浏览量:

  汪治财一直认为,虽然自己名字里有个“财”字,但通往致富之路的过程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容易多少。回忆往事,汪治财依旧清晰记得,17岁的他第一次离开家乡,回望渐行渐远的小村庄,只是隐隐的伤感,那个时候他渴望走出这个穷地方,在外打出一片新天地。这里有他最爱的家却无法给他更好的生活,那几年,青海盛行淘金热,他毅然放弃学业跟随着淘金的乡亲们一起去更远的地方碰碰运气,因为他怀揣着一个梦想,让自己变成一个有钱的“小老板”。

  他随着挖金子的人群到过近海拔五千米的祁连山,还有一座叫不知名的高山,这些地方,喘口气都觉得费劲,每到夜里日子就变的难熬起来,高海拔的空气稀薄让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一闭上眼全是家乡景象,还有自己暖暖的被窝里。随着国家政策调整,淘金之路已经到了尽头,此时的汪治财已经是一个21岁的大小伙子,还是想家,只是那个“小老板”的梦还没有实现。汪治财回到了他熟悉的地方,这个从小长大的村庄——泥麻隆村。他朝思暮想的村庄和记忆中的一样,一点变化也没有。这一年,他没实现他的“小老板”梦,这个村子也没有变得富裕。

  看着自己家里几十年没有变过的土墙,“我得离开这!”汪治财自己又暗下决心。21岁,第二次离开了这个村庄,离开了这个想回又怕回的地方。离开时,他又不舍的上山看了看这个村庄,然后,毅然决然的背身离去。这一次要去挖虫草,听说这个效益很好!

  他只身来到兴海县,开始了挖虫草的营生。挖虫草给他带来了人生第一桶金子,他开始有了自己的积蓄。汪治财窃喜,这下有机会实现成为“小老板”的梦了!他拿出自己赚的钱,按照他早就想好的方式租赁草山,带领村庄里更多的人出来务工,于是,他从自己挖虫草变成了组织劳务输出,终于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小老板”。

  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但是自己好像越来越没有“主心骨”,看着村里的党员每年回来都在为村里义务打扫卫生,去慰问村里老人,他也想把自己的成果分享给更多人,他找到了老支书,他说,“我想让大家都富起来”,1999年他向党组织郑重递上了入党申请书,2001年7月他成为了一名正式党员,此刻他终于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主心骨”。

  2006年他回到了村里,这一次他回来是喜气洋洋的——他结婚了,那个婚礼他花1.6万,是全村子最气派的一场婚礼,而此时的他已经是村里为数不多的有钱人。

  一个人富不算富,一个村子富才叫富

  2011年,村“两委”换届开始,热心公益事业,头脑灵活的汪治财被大家推选为了党支部书记,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离开过热爱的村庄。泥麻隆村500多人,近一半人常年外出打工谋生,其中430余人生活在贫困线一下,依靠种植小麦、油菜、马铃薯等传统农作物,生活困难。生性倔强的汪治财不服气,眼看着好多村子都依靠蔬菜种植等产业脱贫致富了,他作为村支部书记,只能眼热和心焦,为什么自己的村里就不能有一条致富的门路呢!

  汪治财开始四处为村子发展找出路,恰好此时县扶贫办组织人员去甘肃陇西、岷县、临洮等地参观学习中藏药材种植,汪治财预感到打翻身仗的机会来了。他随团观摩学习,对每个细节都不放过,什么样的土壤适合什么种植样的中藏药,中藏药的种植环节要注意什么等等,文化程度不高的他,都认认真真的记在本子上,悉心记在心里。

  这次的外出让汪治财感触颇深,回来后他认真翻看笔记,比对本村土壤,认为泥麻隆村很符合条件。很快他就和村“两委”商量决定在村里推广中藏药的种植培育。可是群众们受传统思想影响,已经习惯了靠天吃饭的日子,不论他怎么推广,大家都死活不接受中藏药这个新鲜玩意。于是,他和村“两委”商量,由自己带领党员先试种,有效益再带领群众一起种!

  2013年泥麻隆村由汪治财带领党员们试种了大黄、党参、黄芪等药材30公顷,每亩(0.067公顷)纯收入达到3000-5000元。与种植传统粮食相比,收入翻了好几番,经省内外专家鉴定泥麻隆村种植的党参、黄芪为优秀品质。这个消息在村里炸了锅,谁也没有想到种植中藏药能带来这么大的经济效益,村民们一下子活跃起来。从这一年开始,泥麻隆中藏药一炮打响,村子也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泥麻隆村种植中藏药材达860余亩,年产58.5万公斤以上,人均收入达到了12200余元,17户贫困户也有了固定收入,实现了稳定脱贫,大家腰包鼓起来了,生活水平也得提高!汪治财开始奔波于县镇之间,2015年高原美丽乡村项目终于在这个村子开始实施,一条宽展的道路直通村子,屋舍俨然,每家每户都是窗明几净,村里的土墙全部换上了“砖墙”,有了新的活动广场和农村书屋,泥麻隆村不仅成为湟中县优质药材产业发展的基地和样板,也成了鸟语花香的幸福村。

  汪治财看着村里一天天的变化,还是不够满足。“当上书记就得一心谋福利!只是种植销售也算不得福利。”

  2017年6月23日,湟中县首届牡丹节在泥麻隆村开幕。这个寸草不生的荒山荒坡,竟然出现了200余亩的牡丹和600余亩杏树,花开布满整个谷地,十分惹人怜惜。这都得益于2016年汪治财与青海省政协副秘书长张周平的一次谈话,在谈论村子发展方向时,张周平提出了农村旅游带动发展的思路,汪治财茅塞顿开。在张周平的帮助下汪治财逐渐形成了“镜湖渔垂、天鹅伴君、鸟瞰乡趣、花海追梦”的乡村旅游规划,而这个牡丹节就是他这盘大棋的一小步,他要借助这个节日,打响自己村子中药文化旅游品牌。

  一个村富不算富,带动周围村子都富才叫富

  今年已经42岁的汪治财,看起来微微偏胖的身材憨态可掬,待人说话总是笑眯眯的,走在附近几个村子里逢人都会寒暄两句,拉拉家常,问问药材种植情况。

  2013年中藏药试种成功后,泥麻隆村成立旺财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和湟中泥麻隆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种植,收购。泥麻隆村的变化不仅本村群众得到实惠,也让邻村群众看着眼热。汪治财并不自私,合作社支持邻村农户种植中藏药,没有钱的群众可以先领种子种植,等合作社统一回收以后再还款给合作社。

  湟中县从2013年开始从仅1家中藏药专业合作社到如今已经有60余家中藏药专业合作社都得益于泥麻隆村的带领示范作用。为进一步打造规模化种植,汪治财牵头成立了湟中凯发中藏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由15家药材专业合作社组成。2016年,15个合作社种植药材共计533公顷,带动农户1300多户,累计加工、销售药材100多吨,实现收益600余万。

  现在的汪治财没有年轻气盛,也再不是原来那个只想当“小老板”的人,他说,“刚结束的十九大,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主题,我入党的初心,就想让大家都富裕起来,让我们这个村子越来越好。现在我想让更多人富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