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勋章永不褪色——西宁市城东区委党史研究室采访抗日战争亲历者纪实
来源:西宁市委组织部 日期:2018-08-03 浏览量: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日战争研究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中长期规划任务的落实,城东区党史研究室对2名健在的抗日战争亲历者进行采访,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期间的种种暴行和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抗战历史。
第一眼看见郭培皎老人时,老人与我们预想的形象大相径庭,老人今年已是93岁的高龄,但他精神矍铄,身体状况很好,难以想象这就是我们要采访的抗战老兵。进门后,老人热情的招呼我们坐下,开始了此次采访。在对老人的采访中得知,郭培皎于1944年加入了抗日游击队。当时,年仅17岁的他亲眼目睹了日军在被占领的农村地区反复扫荡,实行臭名昭著“三光”政策,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郭培皎和他的战友们在没有正规武器装备的情况下,依然站了出来,从家里拿出能用的刀斧与敌人战斗。因为游击队只有20余人,郭培皎和他的战友们就只针对小股日本队伍和分散的日本兵动手,夺取枪支与手榴弹,供游击队使用。面对日军疯狂的大扫荡,为了保存队伍实力,在夏天,郭培皎就和战友们藏身于深山老林中与敌人展开周旋;在冬天,游击队员为了防止暴露踪迹和抵御寒冷的天气,就扒开那些曾经为非作歹人的坟墓,藏身于坟墓洞穴中,在极其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与日军展开较量。抗日游击队没有固定的作战根据地,面对敌人的扫荡要不停的转移战场,吃了上顿没下顿是经常的事,遇到这种情况,游击队的战士们就以草根和树皮充饥,积蓄体力,继续奋勇杀敌。抗日战争胜利后,郭培皎所在的游击队经过整编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了解放战争,在淮海战役中他作战勇猛,还荣获过特等功。他一生总共参加大小20余次战斗,历经枪林弹雨,立过多次战功,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贡献。建国后,他不远万里,从条件优越的东南沿海奔赴辽阔荒凉的青藏高原,参与到建设青海的队伍中,在都兰县贸易公司工作,直至退休。
当天下午,按照既定的采访计划,我们来到西宁市城东区八一中路健康一号小区,采访抗战亲历者王拉柱老人,聆听他的抗战故事。老人虽然已是90多岁的高龄,但神采奕奕,精神面貌和身体状况都看起来很好,从他的言行举止中依然可以清晰的看到昔日革命军人的风采。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老人的一生波澜壮阔,极不平凡。1945年7月,年仅16岁的王拉柱就参加了抗日战争,加入了贺龙率领的八路军120师。有一次部队攻打包头的日军部队,战斗整整打了一天一夜,但由于日军工事坚固,碉堡密集,始终没能打下来,王拉柱就随部队撤了下来,驻扎在山西大同雁门关一带修整,直到抗日战争结束。1945年8月,日军无条件投降,年轻的王拉柱又相继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因作战英勇,多次获得荣誉勋章,并先后担任过八路军副班长、副排长。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建设青海的队伍中,先后在青海省体委、黄南州同仁县工作。在采访快要结束时,老人从兜里掏出一把钥匙后走进卧室,提了个红色的手提袋出来,打开一看,里面全都是老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设青海时所获得的荣誉勋章,勋章足足有十多枚,虽然有的勋章因年代久远而逐渐褪去颜色,但这些荣誉都是老人一生最真实的写照,他为抗战所流的鲜血和为青海建设所付出的青春永远不会褪色。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抗战亲历者不仅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鲜活档案,为我们还原历史真相的证人,更是我们子孙后代学习的榜样,虽然荣誉勋章的底色已慢慢褪去,但他们的精神底色永远不会褪色,我们以有像郭培皎和王拉柱这样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抗日英雄而无比骄傲自豪,我们的子子孙孙必将永远铭记他们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中所流的血与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