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湟中县银铜器:文化传承的精品
来源:青海日报 日期:2018-08-14 浏览量:
逼真的造型、精湛的工艺、炫目的光泽,这就是以形薄、光亮、轻柔、质纯等特点而著称的湟中银铜器。
近日,踏着暖阳,笔者一走进昂藏村就被“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所吸引。循声而望,几名錾刻师一手挥舞着锤子,一手拿着錾子,伴随着声响,手底的银器、铜器上就出现了一道道美轮美奂的花纹。
这里是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昂藏村银铜器制造与鎏金技艺传承人李成创办的加工厂,里面放着很多已经制作完成的银铜器,它们有的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有的精巧雅致、匠心独运,有的璀璨夺目、光亮通明。“这里的每一件器物都凝聚了匠人的心血。因为从原料到最后的成品,十几道工序全都是纯手工完成。也就说明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同一个工匠,每次雕刻同一个作品时,也不可能保证样子、形态完全一模一样。”李成说道。
一件作品要完成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塑模,这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所有制作出来的作品造型都来源于此。接下来,匠人会将已经雕刻和调整好的蜡型进行翻砂,用精致的石英砂一层一层包裹,再用高温使其内部的石蜡熔化,这样就会得到一个空心外壳。通过制作器物的需要,将银或铜溶液注入,待溶液冷却后拆掉模具,一件作品的雏形就基本形成了。可是要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还需要一道工序——手工打磨及抛光,这也是最为枯燥的一道工序。匠人用羊皮等动物皮毛不停地摩擦,慢慢地,器物就会呈现出耀眼的色泽。而接下来的一道工序就是考验匠人技艺是否纯熟的一道工序:錾刻。对于打磨好的器物,匠人会将图案和花纹一点一点刻到上面,全程并无图纸仿照,只凭匠人脑中的记忆和娴熟的工艺进行。之后,再经过最后一道工序:鎏金,一件精美的湟中银铜器作品就呈现在大家眼前了。
作为银铜器制造与鎏金技艺市级传承人,李成做这行已经38年了。积累的人脉再加上娴熟的手艺,已经有不少国内外的买家慕名而来,他的作品远销俄罗斯、叙利亚、新加坡等,湟中县的河湟博物馆也收藏了不少他的作品,为游客展示湟中银铜器文化。
跟随师父李成学习银铜器制作二十多年的何军说:“做这行,要掌握绘画、雕刻、铸造等多种技艺,干活时还要心、眼、手、力协调配合。即使已经学了二十几年,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要学习的东西依旧不少。”
“做一行就要爱一行,而且是活到老学到老,艺术就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李成指着桌上的一面铜镜说:“今年,在制作的时候我偶尔发现了失传已久的古铜镜制作方法。很多工艺、手法其实都是在实验中诞生的。”随着青海旅游旺季的到来,李成又在研制独特的旅游纪念品,好让游客更加详细的了解湟中银铜器文化。
如今,银铜器成为湟中县文化产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块。随着精湛的纯手工技艺闻名国内外,湟中银铜器的影响越来越大,它不仅成为西宁的品牌产品,也成为了青海的品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