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苏尔吉村有个幸福食堂
来源:西宁晚报 日期:2019-03-22 浏览量:
湟中县共和镇苏尔吉村,西宁有名的蔬菜大村。每天上午,总有几十名老人,从村子的各个角落赶到苏书记个人修建的养老院内,在这里吃一顿免费的午餐。大家都说,苏尔吉村有个幸福食堂。
这件事已经成为远近老百姓口头传播的佳话。
有人跟苏书记说,困难老人你可以免费,但条件好点的你可以适当收点钱。苏书记摇摇头,他坚定地说,凡是村上60岁以上的老人,都来免费吃。
苏书记,叫苏生成,是苏尔吉村的党支部书记。2013年,他自筹30余万元建成了这个养老院,为村里的老人们提供日间照料。但由于资金匮乏,养老院迟迟未能投入运行。
这是苏尔吉村唯一的养老院,“向幸福前进”几个大字把二层的小楼映衬得格外耀眼。“这是村上最热闹的地方,村里的老人没事就到这里吃饭、聊天、跳舞,老人不再孤独,孩子们也就放心了。”苏生成说。
幸福晚年从这里起步
中午12点,开饭了。
年龄稍小点的老人们起身去取碗筷,先为岁数大点的老人排队打饭。这天,厨师做的是青海人爱吃的面片。肉是苏书记家养的,蔬菜是养老院蔬菜大棚里种的,呛上蒜苗和辣椒,调点陈醋,老人们胃口大开。
苏书记没事就和老人们一起吃。他说,因为都是老人们在吃,所以面煮得很软,适合老人的肠胃。
81岁的祁生梅老人,几乎每天都来这里吃饭。“以前中午饭只能凑合,现在在这儿能吃到可口的饭菜,我们还能在这里跳跳舞,聊聊天,心情舒畅,病也少了。”祁生梅老人说,自从有了这个养老院,孩子们外出打工更放心了,大家都非常感激苏书记。
苏尔吉村离西宁市区仅有30多公里,交通便利,村里的年轻人早出晚归进城务工是常态。“在党的好政策下老百姓致富能力越来越强,但问题也随之出现,年轻人外出打工了,家里老人吃饭成了问题。”苏生成说。
罗延信老人今年77岁,孩子们都在外打工,老人经常用馍馍和茶凑合。经年累月,老人的胃吃不消了。苏书记知道,像这种老人在村里还真不少。思前想后,他决定自己掏钱,先为吃饭无着落的老人们提供一顿免费午餐。
今年春节一过,养老院终于正式“开张”了,村里的留守老人们开始来养老院里吃免费午餐。免费的午餐固然好,可厨师从哪儿来?米面油菜肉从哪儿来?苏书记的媳妇任桂花不乐意了。
“修养老院花了30多万,后期还要不停地贴钱。”可埋怨归埋怨,任桂花还是支持丈夫的“事业”,心甘情愿在养老院当起了“大师傅”。“三四十个人要吃饭,最怕的就是和面,20斤面我能和一早上。”任桂花说。
使命情怀是他的动力
苏尔吉村属于浅山地区,农业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几十年前,这里的村民只能靠天吃饭,人均年收入只有700多元,许多人连基本的温饱都不能保证。2000年,苏生成当选苏尔吉村党支部书记后,便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大家富起来。”
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苏尔吉村是远近闻名的蔬菜大村。靠着蔬菜产业,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全村317户中70%的农户从事蔬菜种植。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700元增加到2018年的9800元。
“生活条件好了,女人们开始种菜,男人们出门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没人照顾。”当初,创建这个养老院,苏生成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和村上的老人们一起养老,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
“可我怕哪天我的钱用完了,我也老了,谁来继续做这个事?”苏生成说出了自己担忧。他说:“但不管我有多少钱,这个事,我会一直做下去。”
苏生成讲,这几年党和政府给了他很多荣誉,也给了他继续前进的动力,同时也让他深感为社会多作贡献的巨大责任,回馈社会,回馈生他养他的地方是他今后为之奋斗的动力。
笔者手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几千年前,孟子曾对理想社会进行过展望和憧憬。
千年之后,苏生成正在践行着这个梦想。让老人免费吃一顿午餐,以一粥一饭让老人感受到这个社会的善意和温暖。
如何让老人安度晚年,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简单一顿午餐,却让众多鳏寡老人在吃饭过程中享受到了家的温暖。当然,养老问题不能仅靠一顿饭去解决,还需要政府、企业、慈善机构、社会组织等力量的投入。如何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让更多老人“免费吃饭”,如何让这件事更有生命力,是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的考题。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免费午餐”成为基层养老的“标配”;我们希望,让社会有更多的苏书记,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再仅仅是一种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