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态已成湟源最亮底色

来源:西宁晚报    日期:2020-09-02    浏览量:

  近年来,湟源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全面完成“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积极投身“五个示范省”建设,培育发展“四种经济形态”,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成长坐标,全力开创更高水平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和新时代幸福西宁新局面,大力弘扬“敢为人先,实干善成”的小高陵精神,让新时代美丽幸福湟源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湟源县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首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地区推进试点单位”“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

提高政治站位 筑牢生态文明思想根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努力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权益,一直是湟源县委县政府坚定的执政追求。

  多年来,湟源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为根本遵循,始终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全力开创更高水平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和新时代幸福西宁新局面,紧紧围绕湟源县“1131”总目标,着力打造新时代美丽幸福湟源,走出了一条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子,擘画出一幅新时代美丽幸福湟源新画卷。

坚持绿色导向 绿色农业发展多点开花

  “粮经饲”三元结构持续优化——

  按照“稳粮、优经、强饲”的思路,科学调整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新型种植结构,持续提高饲草、中药材、蔬菜等特色经济作物生产能力,逐步形成了川水蚕豆、马铃薯、露地蔬菜种植区,浅山南北两大灌区小麦、蚕豆、杂交油菜、中药材、青贮玉米种植区,脑山青稞及饲草种植区,使优势农产品向优势生产区集中,土地有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全面提升。

  畜牧业绿色发展基础不断巩固——

  努力构建“粮饲兼顾”新型种养结构,持续巩固提升畜牧业绿色发展成果,全县饲草种植以整村整乡集中连片强势推进,种植面积达10万亩,鲜草产量达到了40万吨,建成饲草青贮设施12万立方米,贮草棚2.5万平方米,年青贮饲草达到了15万吨,打造了“腾农万里”等饲草产品品牌,先后被列为全国草牧业试点县、粮改饲试点县。大力推行绿色生态养殖,全县建成规模化养殖场113家,其中生态牧场14家,建成设施畜棚2.32万栋,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配套率达到98%。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完成划定草原和联户承包131.98万亩,开展草原鼠虫害防治160万亩次,草原植被覆盖率、退化草原治理率分别达到了62%和7.9%,草原生态持续向好。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破解种养殖环节技术难题,先后创新推广青贮玉米机械化覆膜点播种植、麦豆混播种植、PS面包草加工技术等实用技术,加强农业机械设备配备,全县现有农业机械设备2.18万台(套),机械化率达到64.43%。全县建成设施温室558栋,打造设施蔬菜生产基地4个。全县现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17家,农机具2.2万台套,综合机械化率达6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全县农产品合格率达97%以上。

  农业循环产业链实现有效衔接——

  大力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全县培育省市农牧业龙头企业2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33家,湟源循环农业产业园、湟源县特色种植产业园先后通过认定,青海众和肉食品及日月山牧场2家万吨牛羊肉屠宰加工生产线、恩泽农业10万吨有机肥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建成运行。牛羊肉加工、饲草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有机肥加工等循环产业链不断完善,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6%。“茶马互市”活畜交易等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实现了集“绿色种植+生态养殖+农畜产品加工+粪肥综合利用+线上线下销售+田园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既特色又绿色、既生态又规模、既融合又循环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

  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成果丰硕——

  全县农田残膜回收率、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95%、85%和90%,2020年全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面积比列达到了65.06%。先后培育“西湟日月山”区域公共品牌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湟源胡萝卜、青蒜苗通过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青海省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启动仪式2020年在湟源县申中乡现代化产业园区举行,青海省第一张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在湟源县签发,农牧业绿色发展成果不断巩固提升。



突出生态优先 普惠民生持续彰显

  湟源县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有力抓手,一年接着一年干,稳步实施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完成国土绿化21.48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3.6%。连续6年实施“微绿化”工程,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保持在37.5%以上。全县退化草原治理率和草原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7.7%和64.37%。“煤改气”实现县城全覆盖,空气优良率持续保持在85%以上。深入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治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分别达到93%、100%,成功入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县污水处理厂二期提标扩能工程、尾水湿地处理、原位提标等项目全面建设完成,湟水河湟源出境(扎麻隆)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体功能要求……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良好的生态已成为湟源最亮的底色。

  湟源县坚持以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为导向,日月山、丹噶尔古城、大黑沟森林公园等一批生态旅游景点建设稳步实施,连续四年成功举办青海·湟源排灯文化旅游节、“丹噶尔杯”高原国际风筝挑战赛等大型创意文化旅游活动,文旅产业异彩纷呈。全省首家建有玻璃栈道的宗家沟景区开业运营,“七彩冰瀑”开创冬季旅游新起点。兔儿干村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湟源县成功入选“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绿水青山正逐步成为群众增收的金山银山。

坚持改革创新 绿色活力充分激发

  湟源县始终把改革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有力抓手,强化绿色发展支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圆满收官。在探索可复制、可推广、利修法、惠群众的农村土地制度上进行全面尝试,交出了一份具有浓郁高原特色、切合民族地区实际的改革答卷。自然资源部向中央改革办报送专函,认为“湟源县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试点成果已成为西北民族地区推进改革的一个典型”;央视新闻直播间播出《土地制度改革焕发乡村活力》,高度肯定了湟源县三年多来的改革成效;试点工作成功入选全市唯一“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名单。县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率达到61%,现保留44项,非行政审批事项全面取消。聚力破除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症结,被省政府授予“落实公立医院综合医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成功入列“全省公立医院综合医改示范县”“全市健康服务共同体改革试点县”“全市公共卫生融入医共体试点县”,改革经验在全省范围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