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12
来源: 日期:2021-03-29 浏览量:
1. 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
按照中共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围绕“关键是取得成效”和“成为群众满意工程”的总体要求,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自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市委组织全市3400多个党组织,72000余名党员,分三批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2005年1月,市委成立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组织专门力量,下发3000余份调查问卷,召开20余次座谈会,对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全市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每批活动均按三个阶段依次进行。在学习动员阶段,对学习内容、时间、方法、要求都做了具体规定,切实做到五有三落实,即:有计划、有笔记、有心得、有讨论、有提高和人员、时间、内容的落实。期间,全市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235期,培训人员49760人。在分析评仪阶段,围绕“议”字,通过群众议、自己议、组织议,有12.7万人(次)进行了互相谈心;召开各级民主生活会,坚持实事求是不捏造、自我批评不怕丑、开展批评不护短,防止捕风捉影,隔靴搔痒,轻描淡写。在整改提高阶段,注重一个“改”字。将整改任务层层落实,做到了组织责任明确,整改重点明确,整改措施明确,责任单位明确,责任党员明确,完成时限明确。
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六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党员素质普通提高,党员意识,为人民服务观念进一步增强。二是基层组织得到加强。活动期间,先后对33个软弱焕散的基层组织进行了整顿,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827期,发展新党员2084人。按2000元和10000元标准,提高和落实了931个农村基层党组织和165个社区党组织党建经费。三是把服务人民群众落到实处,对列入整改的19402个问题,边整边改18578件,筹措资金19.06亿元,为群众办事实5219件。四是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工作,尤其是围绕“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广泛征求意见,多方论证,确定了特色产业、城市建设、农业农村、卫生教育、环境保护等发展重点。五是加强了制度建设,制定了《党员领导干部基层党建联系点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务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社区规范化建设》等制度;全市共修订完善各类制度10100项,其中新建4800余项。六是理论研究得到了新的进展,其中:完成省委交办的《关于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等2项课题,完成市委安排的《加强新时期党员教育管理》等8项课题;各地区、各单位组织撰写各种调研报告、理论文章518篇。
2. 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中央及省委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示,市委于2006年2月研究制定印发了《西宁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及《实施方案》,成立了西宁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承担具体工作任务。2月2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市选择基础条件好、经济实力强、领导班子得力、群众积极性高的1镇17村,按照宣传动员、制定规划、组织实施三个阶段,开展为期三年的试点工作。4月10日至25日,市委组织试点村支部书记,赴四川、贵州、江西进行参观考察。5月22日至28日,又组织全市乡镇党委书记赴江苏华西村进行学习培训,以加深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增强新农村建设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6月20日至21日,中共西宁市十一届十次全委会召开,按照省委关于“西宁要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走在全省前列,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的指示,讨论通过了《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遵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以“家富、村美、民乐、人和”为目标,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改善物质基础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培养新型农民、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机制体制保障等方面,努力实现施新农村建设。至年底,全市在17个村进行了试点,完成了100个村的建设规划编制,整合资金5.3亿元,全面完成了10个方面40件为农民办实事项目,组织转移农村劳动力31.5万人(次),解决了3.7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007年,全市整合资金7.9亿元,完成了120个村的规划编制,新建农村公路604公里,转移农村劳动力32.5万人(次),解决4.8万人的温饱。2008年,市委、市政府整合资金9.3亿元,按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匹配使用、整体推进行的原则,安排新农村建设和10项实事工程共46个具体项目,并按项目内容,安排19个部门负责落实和承办,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建设格局。2009年,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西宁先行一步,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示范”的要求,在16个村启动了产业向工业和农业园区及服务业等发展区集中、人口向城镇和规划的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集中的“三集中”试点工作。至2010年,全市共投入23亿元,实施了62个“三集中”试点村和32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
3.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2003年7月3日,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决定》,明确提出全市开展“四创”的任务和目标,并与7日召开动员大会。2005年,在成功实现了省级卫生城市创建目标基础上,市委、市政府下大决心争创国家卫生城市。2008年8月26日、8月31日和10月17日,市政府先后发出《关于加强“五小”行业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通知》和《关于开放西宁市公共场所沿街服务单位内设公厕的通告》。对户外广告、牌匾设置、垃圾填埋、乱贴乱画、乱停乱放、乱泼乱倒污水、祭奠焚烧纸钱等作出明确规定。
六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作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大举措。从省、市领导到普通市民,先后有10多万名干部职工及市民走上街头清洁家园。形成了从城市到农村、从街道到村组、从机关到农户,人人“参与创卫、支持创卫、为创卫争做贡献”的浓厚氛围。这种全民参与的带动效应,让西宁市的市容环境有了根本改观。“小手拉大手”“党政联手”“笑脸工程”“问计于民”等“金点子”,攻克了创卫中的一个个难关。市民的期待、城市建设理念的演绎、城市发展内涵的升华,给西宁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西宁市在创卫中始终坚持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做法;大力弘扬“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和“包容诚信,务实创新”的西宁精神。走出的全民创卫之路,在更深层次上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学发展理念。
西宁下大力气整治市容环境,还岸于民、还绿于民、还静于民、还净于民。从大街到小巷,从“城中村”到城乡结合部,从集贸市场到“五小”行业,一个个卫生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提高了幸福指数。
到2009年,西宁市共投资60亿元,对全市158条主(次)干道进行了维修改造,并完成建国南路、湟水森林公园、儿童公园改造、城南新区供水管网改造等一大批项目以及“新建增绿、整治扩绿、拆墙透绿、庭院补绿”的四绿工程和刘家沟、沈家沟生活垃圾填埋场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使西宁市的城市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城市的市容市貌明显改善。
通过创卫,各级干部转变服务方式,主动深入基层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了全体市民的积极参与,管理城市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创卫让市民对城市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2009年9月29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正式命名西宁市为“国家卫生城市”。11月5日,省政府给予荣膺“国家卫生城市”的西宁市以表彰奖励。11月9日,全国“爱卫办”为荣膺“国家卫生城市”的西宁市授牌。西宁市成为第11个获得“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的省会城市。
2009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创卫延伸至大通县、湟中县、湟源县,达到城乡共创卫生城、共享创卫成果的目的。同时,结合市民素质提升工程,提高群众卫生意识,调动群众参与管理和建设城市的热情。
4. 中共西宁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中共西宁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于2006年11月6日至8日在青海会议中心召开,出席大会正式代表416名,列席代表29名,代表全市73331名党员,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裔炯作《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西宁,为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
大会认为,自十一次党代表会五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扎实苦干,提前五年实现了经济总量翻一番的目标。自2001年到2005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9%,财政收入平均增长1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9.7%和11.6%,圆满完成了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
大会认为,市不强、民不富仍然是西宁的基本市情,为此,确定今后工作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做强西宁,服务全省,坚定不移的实施“六大战略”,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努力把西宁建设成为山青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和谐稳定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今后的主要奋斗目标为:人均生产总值、居民和农民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再翻一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使西宁成为投资环境良好的创业城市、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改革开放的先行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
大会强调,把西宁的事情办好,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中,一要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二要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三要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四要着眼于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五要着眼于推进惩治和预防反腐败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反腐败工作。
大会选举出由49人组成的第十二届委员会,十二届一次会委会选出市委常委13人,张商炯当选为市委书记,骆玉林、张文林为副书记,大会同时选举出邹建胜为书记、安树勇为副书记的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5. “西宁精神”的提出
2007年3月29日,省书记强卫在城东区深入清真巷办事处国际村社区、城北廿里铺镇廿里铺村、青海伊佳民族服饰有限公司及金诃藏药公司看望群众和进行调研时指出,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努力营造平安详和的社会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公平正义的法制环境、文明诚信的道德环境,富有创造力的发展环境、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建设一个繁荣、文明、和谐的西宁。在5月23日至27日召开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强卫同志又提出树立“自新、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强调要做大做强西宁,使青藏高原现化化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省委的厚望,要求西宁要提炼、培育、弘扬西宁的城市精神,为西宁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4月2日,市委召开第11次常委会,讨论研究《关于贯彻落实强卫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的意见》。5月28日,市委召开中心组学习会议,传达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精神,结合大会提出的青海意识,提出要采取各种形式把省党代表精神具体化、西宁化、实践化,总结在实践中形成的西宁精神。6月8日,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在《西宁晚报》和政府网上发布《关于开展西宁精神表述用语有奖征集的通知》后,对社会各界以电话、信函、电子邮件方式提出的建议意见,归纳为18类,概括成“开放包容、质朴诚信、奋发有为、务实创新”于7月6日上报市委。6月15日,市委中心学习组邀请省委宣讲团就贯彻省党代精神进行专题辅导;7月2日,中心组学习传达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进修班上重要讲话;7月9日,市委召开第15次常委会,讨论、研究了市委宣传部《关于提炼总结西宁精神基本情况的报告》,确定了“包容诚信、务实创新”的西宁精神。
7月11日,中共西宁市委十二届三次委员会召开,正式提出了“包容诚信、务实创新”的西宁精神。会议指出,包容诚信是西宁立城之基,更是西宁开放博纳、团结共融、质朴诚信的历史源流和不竭动力;务实创新是西宁的兴市之魂,更是西宁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创新发展的时代传承和不懈追求。会议强调,西宁精神是西宁各族人民的共识,是青海意识的具体体现,是西宁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是各级干部必须自觉践行的从政理念。要用这种精神引领劲足气顺、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社会风尚,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艰苦创业的氛围,一种勤劳致富的冲劲,一种奋斗不止的激情,全力培育和弘扬西宁精神,引领人民干事创业的良好社会风尚。
6.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2008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随后,省委发出《关于在全省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施意见》。按照中央及省委部署,市委组织人员对全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情况进行了调查摸排,2009年2月18日,市委成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及由40人组成的办公室,并在19个单位先行试点。2009年3月2日,市委召开动员大会,对活动进行了部署和安排。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建军在讲话中提出,要以“继续解放思想,加快科学发展,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实践载体,以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坚持质量第一、实践第一、群众满意第一,密切联系实际,把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紧密结合起来,抓住关键环节,以学习促工作,以实践促发展。活动期间,市委组织10个指导检查组,加强对各区县、各部门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检查。全市学习实践活动分两批,每批按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开展。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市委各常委带头开展“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责于已”的“四问”活动,各地、各单位分别采取专题讲座、集中培训、专家辅导、网络助学、播放电教片等方式,努力增强学习的实效性。按照市委要求,各地、各单位坚持统筹兼顾,用“受教育、上水平、得实惠”来检验学习实践活动。坚持特色,努力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坚持群众路线,开门搞活动,通过设置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表、开通热线电话、召开座谈会及谈心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期间,市委成立由党员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干部群代表组成的“百人评仪团”,对各阶段的工作进行评议、监督和测评。
在为期一年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全市3450个党组织,77000余名党员先后参加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围绕西宁“一统三基”的发展目标,共完成调研课题3440个,废止旧制度615个,修订完善266个,新建制度1827个;按照“四明确一承诺”的要求,对一些突出问题纳入整改项目予以解决。至2010年2月,全市各地、各单位共解决制约和影响科学发展的相关问题2383个,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2215个,制定“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措施1841项,实施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2420件。
7. 对党忠诚教育活动
为加强党的建设,转变干部作风,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对党的忠诚意识,进而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效,市委决定自2010年3月至6月,在全市开展对党的忠诚教育活动,为此,市委制定了《关于开展对党忠诚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并于3月4日召开对党忠诚教育活动动员大会。
教育活动按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学习提高阶段,期间,各区县、各单位通过党委(组)会、党员大会和干部职工大会,及时传达市委决定及动员大会精神,成立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和工作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并召开动员大会,使广大党员干部对教育活动的总体要求、活动时间、方法步骤及目标任务等都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公务员法》、《行政诉讼法》等党纪法规,学习传达中央十七届四中全会、中纪委十七届五次全会及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并采取重温入党誓词、专题讨论、演讲竞赛、播放警示教育音像及论文征集等方式,扩大教育活动的影响,增强活动效应。与此同时,市及各区县组织部门分别对全市931名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了集中培训,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对43名市直机关党务工作者进行了为期12天的集中培训,并对各单位学习制度、学习记录及网络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督查。据初步统计,在学习提高阶段,全市开展集中学习培训2190余次,组织专题辅导850多次,收看电教片和课件2400多次,开展演讲121次,组织征文1720余篇。
在忠诚履职阶段,各单位干部党员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领导干部条件和讲忠诚的具体要求,通地“六查、六看”(查党性,看是否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查品行,看是否公道正派、无私奉献;查宗旨,看是否心系群众、执政为民;查作风,看是否爱岗敬业、求真务实;查素质,看是否勤学善思、锐意创新;查纪律,看是否严于律已、清正廉洁),查找在忠诚于党、忠诚于民、忠诚于事业方面的差距和问题,从强化意识、完善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整改,强化了以勤政服务于民、以优政施惠于民,以廉政取信于民的能力,促进了党性强、素质高、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信念坚定、更加忠诚于党和人民的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
8. 建设生活之城幸福之城
中共西宁市十二届十次全委会于2010年12月29日至30日召开,全体市委委员参加会议,市纪委委员及市人大、市政协党员干部列席会议。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王建军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副书记邹建胜作常委会工作报告;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西市委关于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建议》提出“十二五”期间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适应新形式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围绕推动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和“一统三基”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四个发展”为主要路径,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实现跨越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第一目标实现绿色发展,坚持民生第一追求实现和谐发展,坚持稳定第一责任实现统筹发展,力争在实现“四个发展”中走在全省前列,为建设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全省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打基础、重积累、创财富、扩总量、提人均、变位次、做贡献”。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化率达65%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90%,城市垃圾无害处理率达90%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
会议总结了“十一五”发展的八个方面的经验:全市的定位与要求明确了西宁发展的新方向,理念与方略提升了西宁发展的新境界,产业与项目支撑了西宁发展的新格局,创建与管理奠定了西宁发展的新基础,民生与和谐实现了西宁发展的新进步,继承与创新赢得了西宁发展的新机遇,激情与实干开创了西宁发展的新局面,团队与人才凝聚了西宁发展的新力量。
王建军讲话中提出“十二五”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宜居体现在创业环境宽松、就业机会充分、投资创业安全;宜游体现在春夏秋冬四季有景,吃住娱购样样俱全;宜人体现在衣食住行都方便,生老病死有保障,安居乐业有依托,城市更加和谐。活力体现在合理有序,自我更新,人气聚集,商机无限,市民精神;实力体现在产业要素富集,经济集约高效,城市功能完善,品牌效应明显;魅力体现在现代气息浓郁,文化底蕴厚重,生态环境友好,社会公平和睦;亲和力体现在社会安全祥和,生活舒适安静,时时体现包容,处处彰显人性。
会议提出,今后五年要紧紧围绕总体目标和要求,着力做好十个方面的工作:扎扎实实打基础,聚精会神谋发展;放开视野做规划,一心一意搞建设;扩大投资保增长,优化产业上水平;统筹城乡一体化,打造区域新亮点;多策多举育市场,多方多法活经济;千方百计保民生,平衡利益促和谐;改革创新抓管理,降低门槛放权限;夺取双创新荣誉,提升城市软实力;固本强基抓党建,全力以赴保稳定;工作年有主题,年年工作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