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蔬菜技术服务中心跑出人才引领“加速度”
来源:西宁市委组织部 日期:2022-03-10 浏览量:
近年来,市蔬菜技术服务中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认真落实省市人才工作部署,全力做好引才育才聚才工作,有力助推了蔬菜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京青专家服务活动”北京农学院韩莹琰教授田间交流辣椒育种技术(左三)
加力引进高端创新人才
利用各类省市人才政策,陆续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科院、武汉市蔬菜研究所、郑州大学农学院、北京农学院等科研院所柔性引进多名专家,带动提升蔬菜育种水平。其中,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柔性引进张鲁刚教授指导开展杂种优势机理研究,选育出橙色白菜等蔬菜杂交组合和品种4个,联合实施科研项目1项;从中国农科院柔性引进庄飞云研究员,指导选育胡萝卜新品种3个,联合实施科研项目2项;依托“京青专家服务活动”平台,从北京农学院柔性引进韩莹琰教授,指导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生菜、葱、辣椒、菠菜等蔬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在推动构建西宁地方优势蔬菜核心种质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高层次人才带动下,近两年陆续选育出了地方特色胡萝卜新品种“宁红1号”“宁红2号”“焰红1号”“焰红2号”和地方特色鸡腿葱新品种“宁红鸡腿葱1号”,《耐抽薹胡萝卜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与应用》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柔性引进省级“千人计划”领军人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鲁刚教授田间指导大葱育种(右二)
强化培养本土优秀人才
围绕做大“基本盘”,注重发挥本土人才的主力军作用,引导现有各类人才紧紧围绕我市蔬菜生产技术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充分利用人才项目和资金,积极开展新品种引进和轻简化绿色生产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推广等工作,平均每年引进蔬菜新品种20余个,持续丰富了全市蔬菜花色品种资源。同时,积极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蔬菜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高原冷凉区蔬菜绿色生产、地方优势蔬菜种质创新与开发利用等一批应用型实用技术的研究推广,为生产一线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高度重视本土人才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支持1名硕士研究生读取博士学位,选派3名硕士研究生利用“西部之光”等访学机会赴外研修。近年来先后选派32人(次)技术人员赴北京、山东等地科研院所学习品种选育、生物防控等技术。
西宁市蔬菜技术服务中心研究员孔小平开展胡萝卜育种工作
搭建人才交流合作平台
主动扩大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搭建科研平台,先后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甘肃农业大学、郑州大学、武汉市蔬菜研究所和青海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的合作过程中,培养蔬菜育种技术骨干3名,提供育种资源600多份,协助选育胡萝卜新品种3个,共同实施科技项目6项。“西部高原冷凉蔬菜院士创新中心”在湟中区、大通县、湟源县等地示范推广冷凉蔬菜优良品种3万余亩,配套应用化肥减量增效、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助推了当地冷凉蔬菜产业发展壮大。2020年与青海省农科院启动了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西宁综合试验站联合建站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基础应用技术攻关、种质资源繁育保存、品种选育扩繁、新品种新技术展示推广等现代科研试验示范工作体系。
中国农科院方智远院士及工作团队指导甘蓝新品种选育(左二)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遵循“科技引领、示范带动”的工作理念,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在生产一线的转化应用,有效提升了当地蔬菜产业科技含量。自育的“焰红”系列胡萝卜在湟源等地示范种植3500亩,亩产量达5000斤以上,供应市场优质胡萝卜8750吨;自育的“宁红鸡腿葱1号”在大通、湟中等地示范种植3250亩,新增产值245.7万元以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在湟中、大通等地的种植应用中,产量较传统土壤栽培提高了35%,促使蔬菜品质明显提升;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在湟中、大通、湟源等地的应用中,有效改良了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了蔬菜产量和品质。同时,利用“三区科技下乡”“专家服务团”等形式,深入大通、湟中、湟源等地的蔬菜生产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常年提供新品种、蔬菜育苗、田间管理等技术指导服务。近年来,协助各蔬菜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完成科研项目8项,协助申报实用新型专利6个,为各基地引入果蔬新品种20余个;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班180期,培训人员6000余人次,为乡村振兴过程中的蔬菜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