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破解“招不来留不住”难题

刚柔并济 外引内育

来源:青海省委组织部    日期:2018-06-07    浏览量:

  建设新青海,离不开高素质人才。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青海如何栽下“梧桐”引“凤凰”呢?青海正积极构建以“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为引领、以“中端和初级人才培养计划”为基础、以生态环保等十个重点领域“百千万人才引育工程”为支柱、以柔性人才和智力援青为两翼的引才育才体系,打出了一套富有地方特色的组合拳,为建设新青海提供智力支撑。

  远水也能解近渴

  走进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的病房,樊海宁副院长正在询问来自玉树包虫病患者的治疗情况。青海作为包虫病流行的重点地区,如何攻克“虫癌”,成为樊海宁教授的研究课题。

  “青海多是难以治疗的泡型肝包虫病,治疗和手术难度非常大,中央也非常重视包虫病的防治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制约还是人才,我们特别需要这个领域的高端专家,来带动提升我们青海包虫病的诊疗水平。”樊海宁说。

  就在此时,来自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著名肝胆外科专家董家鸿院士作为青海首批“千人计划”的人才来到青海。和其他高端人才引进方式不同,董家鸿院士并没有把工作关系调到青海,而是以“柔性引进”的方式为青海“解渴”。

  作为包虫病防治的顶尖专家,董家鸿院士每年都会带领肝胆外科团队深入藏区一线开展包虫病防治,平均每年在基层实施手术300多台。同时开展了国际上最复杂的包虫病治疗自体肝移植手术,为包虫病患者带来生活的希望。

  “在董院士的支持下,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包虫病研究中心也落户青海,并且每年选派优秀专家来青海支援。”樊海宁说。现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诊疗中心有7名博士,80%以上的人都是硕士以上学历,仅在读研究生就有40多人,构建起了全链条的包虫病精准防治体系。

  远水也能解近渴,“候鸟式”柔性引才极大解决了青海“招不来人、留不住人”的瓶颈。柔性引才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为原则,按照“政府引导、以需为本、合同管理、绩效激励”的运作方式,提出“不看时间看业绩”的考核评价方法,打破了传统引进人才的思维模式,突破了人才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

  据统计,通过刚柔并济的引人策略,近两年引进和培养的高端人才数量分别较前两年增长了14.3倍和5.9倍。

  援青人才变“持续性”资源

  “大夫,我怀孕8个多月了,这几天特别不舒服。”在玉树州人民医院妇产科,来自北京西城区妇幼保健院的专家裴志飞正在给藏族孕妇诊疗。这是裴大夫第一次来玉树,和他一起支援玉树的还有其他4位大夫和5位教师。

  “在连续三批北京援青专家的帮助下,我们重点从医院管理、科室建设上进行援建,目前我们新建了骨科等5个科室,填补了过去的医疗空白。同时采取绩效考核制激发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现在医护人员的人均工资提高了10倍,连四川石渠和西藏昌都的患者也跑到这里看病。”北京援青专家、玉树州人民医院院长刘云军兴奋地说,“下一步我们还要成立高原病诊疗中心,加大对地方病的诊疗力量,争创三级医院,努力提高藏区医疗水平。”

  2018年1月至3月,青海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宇燕部署带队,赴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回访慰问援青干部和博士服务团成员。今年年初,青海省委组织部又成立了青海援青人才(博士服务团)联络服务中心,使“阶段性”援青人才成为持续性智力资源。

  目前青海已经建立起了临床医学等4类研究基地,今后还将建立援青人才信息库与服务网,柔性引进历届援青人才持续为青海提供智力服务。

  “订单”培养打造“永久牌”人才

  “这是我第一次走出高原,去看外面的世界。”2016年9月,来自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尕多乡的才仁松保背上行囊,和玉树州40名学生一同来到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为期3年的水利工程学习。

  “我是家族里第一个大学生,父母对我有很大的期望,希望能学有所成,回报家乡。”才仁松保激动地说。在青海“千人计划”的推动下,玉树州与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政校合作订单培养人才协议,突出“专班+定向”双协议相结合,玉树“下单”、陕西“接单”,实现人才供需对接,真正满足了基层发展需要。

  “订单班”的开创是青海培养中端和初级人才的有力探索,也是推进藏区跨越发展的基础工程。今年,青海在总结玉树“订单班”的经验基础上,将采取相同模式为果洛藏族自治州订单培养水利专业人才,补足基层发展的短板。

  目前,青海已建立起以访学研修、“团队+项目+人才”、定向深造、实践锻炼、合作交流等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每年培养2000名左右的中端和初级人才,力争在不同行业领域形成一支能够掌握、运用关键技术的人才队伍,为青海精准培养专业化、本土化、实用化的“永久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