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才 因事用才 环境留才 为幸福西宁建设集聚人才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日期:2018-12-12 浏览量:
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做好“育才”“用才”“留才”工作,集聚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和新时代幸福西宁需要的各方面优秀人才。
形成协同育人模式,厚植育才土壤。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以培养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为基础,形成协同育人模式。突出教育育才。组建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设立16个教学片区教研联盟,建立16个名师工作室,搭建11个农村教师跟岗研修基地,持续开展“教育教学质量年”及教师岗位大练兵等争创评比活动。实施“名校+弱校”“城校+农校”集团化办学,城乡教师互促互进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持企业与高校、职校建立协同育人新机制,联合培养开发人才。注重协同育才。围绕促进科技创新,积极构建“项目﹢人才﹢平台”的协同支持模式。举办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劳动竞赛、岗位练兵等各类人才大赛,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组织开展“雨露计划”短期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深入开展“专家扶贫行”、科技特派员活动,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坚持培训育才。坚持干什么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组织举办绿色发展样板城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发展等一系列专题化、精准化培训11期、参训500余人次,进一步提升各类干部人才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专业精神。
发挥人才优势特长,抓住用才根本。抓住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转型升级的实践平台,通过打造主导产业、壮大特色产业、发展未来产业吸引凝聚一批人才,通过项目建设、交流、合作吸引凝聚一批人才,通过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等方面的产学研用结合吸引凝聚一批人才,真正在使用中发现人才、锻炼人才、选拔人才,最大限度释放“人才红利”。市委组织部获得青海人才工作“伯乐奖”荣誉称号。注重事业为上、以事择人,给德才兼备的人才压担子,给实绩突出的人才搭台子,给群众公认的人才架梯子,让人才事业有成、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与岗位效能需求的最大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引进的天津东丽医院副主任医师王萍,用一年多时间把该院皮肤科打造成了“国家级皮肤医疗美容示范基地”。市城乡规划和建设局通过引进人才的帮扶支持,推动城市规建水平取得新提升。聚焦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加快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和新时代幸福西宁目标,突出问题导向,强化借智思维,不断完善柔性引才机制,积极探索在较短时间内发挥人才聚集效应的路子。近年来,借助“博士服务团”“京青专家服务团”、援青资源“组团式”引才引智、东西部扶贫协作等项目载体柔性引进紧缺人才,通过“周末医生”“星期天工程师”等短期候鸟式“借脑”活动,邀请300余名各类专家来宁开展服务。建成6所院士、专家工作站,建成以柔性引进国内名中医来宁巡回坐诊的“良医工作站”,通过引进的高素质人才带动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处理好人才“增量”与“存量”的关系,统筹抓好本地人才的深度培养,切实用好本土人才,最大限度激发广大人才建设新青海、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和新时代幸福西宁的热情。如西宁山雨养殖有限责任公司马国栋参与申报“一种欧洲鸵鸟的养殖设备”等4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带动养殖农户60余户,对养殖农户、残疾人、大学生、武警官兵等群体开展养殖及防疫培训460余人次。
营造安心舒心环境,做好留才文章。着眼于人才工作的阶段性特征,着力改善并优化人才开发建设发展的“生态圈”,统筹做好待遇留人文章,让人才有更多获得感和更高满意度。用心用情留才。认真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全市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613名各类专家人才。组织援宁干部及高层次人才开展健康体检,强化关心关爱。组织人才代表参加国情研修,提升人才综合素质、履职水平。选派优秀本土人才赴外地疗养,增强人才成就感、荣誉感。制定实施《西宁市加强援宁人才教育服务管理的十条措施》,大力营造拴心留人环境。创设环境留才。坚持以“放权松绑”为核心,组建成立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最大限度为市场主体松绑。建成西宁市创业孵化基地,组建西宁市金融控股集团和西宁市信用担保集团,加快培育开放的市场环境。启动实施“青海·西宁人才金港”运行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人才工作市场化。搭建平台留才。依托省级重大人才工程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制定《西宁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见(试行)》,实施西宁“引才聚才555计划”。除对引进的人才给予相应额度的一次性资金支持外,还在薪酬待遇、人员编制、住房、医疗服务、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