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实做优青海人才新篇章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日期:2019-04-08 浏览量:
●体制机制是集聚人才的“引力场”,是人才发展的“活力源”,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青海在自然条件、经济实力等方面缺乏优势,但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建立符合地方特色和用人主体需求为导向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要积极探索落实“家庭式”引才政策,通过设置“动态事业编”等措施,更加灵活高效、精准有序引进人才。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围绕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对人才工作作出全新部署,为我们充分发挥党管人才政治优势,更好地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提供了重要遵循。青海自然资源富集而人才资源短缺,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昆仑英才”行动计划为主抓手,紧紧围绕实施“五四战略”、推进“一优两高”育才养才用才,推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落地见效,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突出政治引领吸纳,大力弘扬立足高原爱国奉献精神。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人才如果政治上不过关,本事越大,负面作用越大。青海是治藏稳疆的前沿,对人才的政治素养历来有着更高要求。为此,我们倾力打造“两弹一星”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基地,组织省内专家人才到基地接受红色教育,有效激发了人才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贯彻落实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要坚持政治吸纳、政治引领、政治感召主基调,为青海改革发展兴才聚才、爱才用才。要加强政治鉴别,在人才评价和使用中,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凡政治上不合格的一票否决。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化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奋斗激情。要充分发挥青海“两弹一星”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基地作用,组织培训,引导人才扎根高原、奉献国家。要结合建国70周年、青海解放70周年庆祝活动,广泛宣传新时代优秀人才事迹,在全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要加大在人才队伍中发展党员力度,注重推选优秀人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促进“增人数”与“得人心”有机统一。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体制机制是集聚人才的“引力场”,是人才发展的“活力源”,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青海在自然条件、经济实力等方面缺乏优势,但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大有文章可做。近年来我们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提出柔性引才“不看时间看业绩”评价标准等一系列增动力、添活力的人才新政,拓宽了引才聚才新途径。贯彻全国组织部长会议部署,要认真落实《青海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突出以改革红利释放人才红利、用人才活力激发创新动力,努力让青海人才工作更加充满活力。要深入推进人才评价改革,着眼破除“四唯”,不断完善“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大胆探索共享人才评价办法。要持续推进人才合理流动,进一步打破户籍、身份、学历等制约,促进城乡、区域之间人才协调发展,打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流动渠道,探索高端创新人才跨体制流动机制。要不断加大人才正向激励,建立健全人才合理分享创新收益的激励机制,打通科技成果专利转化通道,增强人才获得感。
紧紧瞄准“高精尖缺”,切实拓宽人才引育渠道。近年来,青海依托高原农牧、盐湖化工等重点产业及环保、民生等关键领域,强力实施“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积极推动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分别与省政府建立“部省合建”青海大学和“省校共建”青海师范大学战略合作意向,首次从北京师范大学选派常务副校长任青海师范大学校长,连续20年坚持清华大学选派青海大学校长,用好用活、巩固发展了“清(华)青(大)援建模式”,形成了“一花引来百花香”的聚合效应。贯彻落实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要大力实施“青海学者计划”“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聚焦生态环保、文化旅游、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启动实施“急需紧缺人才”“创新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乡村振兴人才”等4项引才育才重点工程。要积极吸纳阶段性人才、柔性人才、“候鸟式”人才、远程服务人才和离岸人才,走出一条符合青海省情、富有青海特色的人才发展之路。要研究制定贯彻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制造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青海方案,靶向引才育才。要建设省级高层次人才联络服务中心,对重点人才各类待遇实施兜底服务,为我省重点产业领域发展提供精准的人才支持。
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为新青海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青海把人才强省战略摆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制定落实《关于“昆仑英才”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全力打造“昆仑英才”人才品牌,实施“京青专家服务活动”,依托援青资源开展“组团式”引才引智,开辟了具有青海高原特色的人才发展之路。贯彻落实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要抢抓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历史机遇,围绕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和服务“一优两高”等省级战略,建立符合地方特色和用人主体需求为导向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要积极探索落实“家庭式”引才政策,通过设置“动态事业编”等措施,更加灵活高效、精准有序引进人才。要盘活用好援青人才资源,深挖“博士服务团”成员潜力,建立医疗人才传帮带“331”工作机制(1名专家传授3名徒弟、帮助3名骨干进修、带动1个科室建设),巩固扩大援青成效。要将本土人才队伍培养作为中端和初级人才培养计划的源头工程,创新培训方式、强化质量管理,继续大力推进民生领域本土人才“菜单式”“订单式”培训。要引导人才下沉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在基层一线经受历练、摔打锤炼、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