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读党史】刘少奇的读书观——王玉龙作品

来源:西宁市委组织部    日期:2020-10-22    浏览量:


  诵读人:王玉龙,来自青海知识光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喜马拉雅西宁城市服务商的一名主播,在校大学生。

诵读感言

  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有幸参加了本次“为你读党史”活动。刘少奇同志的这种“蚂蚁啃骨头”的读书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在信息爆炸的当下,人们最缺少的就是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在我看来,他的这种读书观正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背景知识

  刘少奇同志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写了大量的文章、文件、电报、书信,并作了很多重要的讲话。《刘少奇选集(上下卷)》收入的,只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不少是过去未公开发表过的。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还做了题解和注释。

江南点评

  发音准确,讲述流畅自然,声音富有感染力,语气、语调、节奏处理得当,娓娓动听。

  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决定阅读的书。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90多年的历程。这90多年的历程,如同一幅壮丽的画卷,五彩斑斓,丰富厚重。既书写着英勇,又记录着艰辛;既放射着光芒,充满着激情,又不失悲壮,充盈着使命意识。现在,让我们慢慢展开这部90多年的历史长卷,以阅读党史经典为链条,串起党史的风起云涌,重温这血雨腥风、恢弘壮丽的历史篇章。

  刘少奇一生非常热爱读书,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还是在新中国建设的和平时代,他都勤奋学习并不断思考。其读书的精神、方法值得大家借鉴。

  早年求学期间,曾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和莫斯科东方大学与刘少奇两度同窗的萧劲光回忆说:“到了东方大学后,少奇同志一心扑在学习和工作上,几乎没有个人爱好,从不闲聊天,也不随便上街。我们不住在一起,但看到他的时候,多是在学习俄文,阅读《共产党宣言》,思考着中国革命的问题。”

  从苏联回国后的他,长期斗争在白色恐怖下或是炮火连天的烽火前线,但对于读书学习,他一刻也不放松。他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没有文化,就搞不好革命工作。”1939年底,正值抗日战争处于非常艰难的时期,有一次新四军支队司令张爱萍去看望刘少奇,当时已是深夜一点多钟,他进屋一看,刘少奇正在微弱的烛光下专心致志地读书,顺眼望去,“书页上画了很多红的蓝的圈圈点点,有的上面还批了字”。

  即便是病休期间,刘少奇也不放松学习读书。有一次,刘少奇因病到杭州休假,他觉得这正是读书的好机会,于是在从北京动身时,就把厚厚的几本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简编》塞进了行李包。刘少奇对如诗如画的西子湖畔没什么兴趣,整天在屋里埋头攻读。他的“坐功”是有名的,有时他坐着读书,可以一连几个小时一动不动,进入一种忘我、陶醉的境界。当他休假结束时,几大本的《中国通史简编》也就全部读完了。

  无论是在早年求学时期,还是在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后,这种“蚂蚁啃骨头”的读书精神,是刘少奇始终坚持的一种生活态度。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期,我们更应学习刘少奇读书学习的精神和方法,不断从中汲取新知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惟有如此,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最终实现。

  毋庸置疑,刘少奇的读书观,不但为我们党通过读书提高了执政本领,还提供了精神给养,亦对当下全社会大兴学习之风具有启迪意义。

  党史经典是一部大书,蕴含着丰富的执政智慧和经验,是全中国的宝贵财富。静下心来倾听一篇党史经典,感悟红色文化的激情,进行红色的“心灵交流”让自己走进红色的党史经典,让精神与信仰散发恒久的光芒,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党,净化自己的心灵,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