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读党史】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马妍作品

来源:西宁市委组织部    日期:2020-09-07    浏览量:

诵读人:马妍,来自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诵读感言

  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横贯着一条被当地人称为“天路”“神路”的公路,这条公路像一条玉带飘过雪山之巅,像一道彩虹跨过泥沼深潭,将西藏与祖国内地紧紧地连接起来——它就是青藏公路。这条公路,是慕生忠将军在上世纪50年代初率部修筑的。慕生忠将军也因这一历史功绩而被人们称为“青藏公路之父”。

党史书籍推荐


  《慕生忠纪念文集》,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纂,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血雨腥风斗智斗勇”、“修一条路建一座城”、“功成不居老骥伏枥”、“殷殷教诲永远铭记”等六个部分组成,收录了文献档案、新闻报道、回忆文章、采访手记、珍贵图片等相关资料,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了慕生忠政治坚定、对党忠诚的信仰追求,意志顽强、坚毅无畏的牺牲品质,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领导风范,注重调查、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高尚情操,是一本可读性、研究性和收藏性兼具的党史书籍。

江南点评

  发音标准,吐字清晰准确,讲述流畅自然,能准确表情达意。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中央派遣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那时,进藏部队的物资供应十分紧张,从数千里外驮运物资进藏,1斤面粉的代价相当于1斤银子,粮食、补给问题成了解放军能否在西藏站住脚的关键问题。时任西藏工委组织部部长兼西藏运输总队政委的慕生忠先后两次率部运送物资进藏。由于沿途气候恶劣,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要消耗掉12只骆驼。面对艰难的行路状况,慕生忠萌生了修一条从青海进藏公路的想法。

  慕生忠从实地调查中得出的结论,赢得了老领导彭德怀的支持,他指示慕生忠,修一条自甘肃北部经过柴达木盆地和西藏拉萨直抵印度边境的公路,并指出“要以战略眼光完成任务”。

  为完成彭德怀的嘱托,在自己带队修建青藏公路的同时,慕生忠让部下齐天然带人修筑从敦煌到格尔木的公路。

  齐天然他们从敦煌出发,把路修到了中国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边上。当地牧民们告诉他们,自古以来就没听说有人能从盐湖上走过去。但齐天然为了完成在慕生忠面前立下的军令状,竭尽全力往前修路。他带领筑路队伍一边在厚厚的盐盖上修整道路,一边把挖出来的盐水浇到平整好的路面上,等盐水干了就试着把车开过去。就这样,他们在盐湖上开出了一条平整坚硬、长30多公里的路面,人称“万丈盐桥”。

  后来,有技术人员质疑盐桥算不上公路,不能长久利用,理由是教科书上规定,修筑公路时土的含盐量超过7%就要考虑改线。慕生忠听后不以为然,对他们说:“你说7%不行,那17%行不行?70%行不行呢?100%行不行呢?你都没有试过,怎么就能断定说这盐桥不算路呢?量多了可以引起质变,盐不够的地方拿盐来解决。科学不是静止的,科学是在不断前进的啊。”

  很多年过去了,齐天然每每忆及此事都会感慨:“听着慕将军这番‘否定之否定’的议论,我深深感到他是给我上了一堂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课,自此我对他更加敬重了。”

  事实证明,慕生忠和齐天然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后来格尔木还在盐湖上修了飞机场,如今,青藏铁路上的列车也是呼啸着从察尔汗盐湖上驶过的。

  在修路的过程中,慕生忠总是身先士卒,站在最危险、最困难的地方。他在自己铁锨的木把上刻了“慕生忠之墓”5个字。他说:“如果我死在这条路上了,这就是我的墓碑。路修到哪里,就把我埋在哪里,我的头一定要朝着拉萨的方向。”

  在修建格尔木附近青藏公路上的天涯桥时,河水奔腾咆哮,桥面离水面只有30米。桥建好了,工程师邓郁清跳上第一辆汽车要试通车。慕生忠一把将他拉下来,自己坐了上去:“像我这种土八路出身的政委,今日死了,今日就有人来接替。你是咱们唯一的工程师,万一有个闪失,再没有第二个了。”当满载着面粉的大卡车缓缓通过天涯桥后,工人们把锅碗瓢盆敲得震天响,慕生忠、邓郁清和司机三个人紧紧地抱在一起,热泪纵横。

  如今,慕将军离开了我们,但那些有关他人生哲学的故事,依旧在这座城市里流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