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读党史】尕布龙手握权力不谋私利——马娟作品

来源:西宁市委组织部    日期:2020-09-17    浏览量:

诵读人:马娟,来自西宁市五一学校九年级(6)班。

诵读感言

  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尕布龙省长的职责,更是我们所有人的职责。作为五一学校的一分子,我是班干部,有职责为同学服务;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更是祖国的一分子,有责任与义务努力让祖国变得更好。

党史书籍推荐


  《尕布龙的高地》由辛茜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带着对现实生活的思考,生动地再现了尕布龙一生目标远大、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崇高精神和面对亲情、面对权力所表现出的高风亮节、博大胸襟,还原了一个血肉丰满、真实生动、可信可敬,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私奉献,对事业恪尽职守,把为人民分忧解难视为天职的优秀党员领导干部形象。

江南点评

  吐字清晰准确,讲述流畅自然,不足是语调、节奏缺乏变化。

  他走了,坚毅的笑脸,深深映在西宁南北两山的绿荫里。他一辈子掏心掏肺,只惦念百姓疾苦,只想让荒山变绿,自己两手空空而去,他疼爱的女儿至今还在草原放牧。

  他,就是青海省原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尕布龙。

  十年艰辛,植绿荒山。1992年,尕布龙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退下来。得知消息的乡亲们,早早帮他拾掇好了房子。他们心想:我们的尕省长要回家了。可是,尕布龙却做出了一个决定:上山种树!

  “西宁南北两座山还荒着,党把我从一个放羊娃培养成领导干部,我要尽最后一点力,为子孙后代留一片青山。”尕布龙安慰盼他归来的乡亲。

  风吹沙飞无鸟影,下雨泥石落西宁。夹在两座荒山之间的西宁人饱受风沙、泥泞之苦。

  南北两座山坡陡、沟深、风大、盐碱多,在山上植树,青海人想过,试过,但效果欠佳。1989年,青海省从湟水河引水上山,并成立绿化指挥部。

  尕布龙主动请缨,担任指挥部副指挥长。没过多久,66岁的尕布龙带领民工修路、整地、育苗、栽树、浇水。他还成立了绿化专业队,和民工们一起劳动,一起吃饭。从此,南北两山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一身布衣,满身泥土;头上一顶破草帽,脚下一双帆布鞋。

  一年四季,尕布龙在南北两山的沟沟梁梁上奔波。春天种树,夏天防洪,秋天管护,冬天防火。

  一个初春的下午,天很冷,风很大。干了一上午的活,疲惫不堪的尕布龙靠在苗圃的地埂上睡着了。收工时,人们才发现尕布龙不见了。等找到时,他的身上、脸上、耳朵里全是土。工人们心疼地扶起老人,流下了眼泪。

  有人粗略计算,十年间,尕布龙在南北山的劳动日共3500多天。他有一个习惯,每年大年初一至初三上山值班护林,十年来从未间断。每一个春节,万家灯火通明,家家户户吃团圆饭的时候,这位老人却坚守在南北山的林区。

  十年辛苦,在尕布龙的带动下,南北两山规划的5万亩绿化区内,他们累计完成4万多亩造林工程,栽植各种树苗4000多万株,其中3400多万株成活,是1989年以前40年间累计造林量的三倍。

  尕布龙常说:“我们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我们不做这些,谁来做?”手握权力,不谋私利,身居高位,心系百姓。尕布龙始终保持牧民本色,永远把普通群众拥在怀里,放在心底。他的家成了“牧民店”,百姓有困难,首先想到他。尕布龙用行动说明,不论官大官小,不管何时何地,只有把心和群众紧紧贴在一起,才最踏实、最充实。这就是顶天立地、清清白白的共产党人给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