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读党史】《真理之甘,信仰之源》——孙海霞作品

来源:西宁市委组织部    日期:2020-09-27    浏览量:

诵读人:孙海霞,来自西宁市湟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诵读感言

  共产主义信仰,为无数在黑暗中探寻国家命运的热血志士带来了光芒。《共产党宣言》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修养。陈望道作为《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让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中国。今天,中国共产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政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讲述这个故事,教育引导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背景知识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1920年8月,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即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推动下,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引领无数先进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投身共产主义事业。

江南点评

  发音准确,讲述流畅自然,如能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找准发音位置,则能使声音不再飘忽,更为坚定。

  1920年的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他旁边一碗红糖水,他没喝,把那个墨水给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啊,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这年春天,他在柴房里翻译出了《共产党宣言》的首个中文全译本。29岁的他第一次品尝到了真理的甘甜味道,并找到了自己的终生信仰。

  真理的味道为何如此甘甜?信仰的力量何以如此磅礴?

  当时的中国,昏暗的不仅仅是分水塘村的这一间柴房。辛亥革命后,旧的权威被打破,新的秩序尚未建立,人们的思想在各种交锋中,陷入无序状态。在那风雨如晦的年代,陈望道和许多进步青年一样,早早地就将救国立为自己的志向,而如何才能救国、道路在哪里?为了找到答案,陈望道经历了百转千回。100多年前,分水塘村的陈家老宅里,常常传出少年陈望道吹奏洞箫的声音。人们形容他的萧声清静幽雅,而当时的他,正在经历人生中最初的焦灼彷徨。

  1915年,陈望道前往日本留学。变卖祖产将陈望道送往日本留学的父亲,再见到儿子是四年之后,此时陈望道已经成为了翻译《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最佳人选。几十天的时间里,陈望道完全沉浸在《共产党宣言》的世界中。当他轻轻地合上书卷,眼前轰然展开的是从17岁就追寻的救国道路和充满真理甘甜味道的终生信仰。

  有人把陈望道形容为普罗米修斯式的“窃火者”,他翻译的首个中文全译本,虽然诞生于小山村不足以照亮斗室的灯光里,却最终以夺目的光芒照亮整个中国。

  《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问世,不仅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广泛地系统地传播,而且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进程。《共产党宣言》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

  然而,那是一个坚持信仰要面临生死考验的年代。在反动统治下,陈望道顶着“头号禁书”《共产党宣言》译者的头衔,一再受到迫害。这一时期,大批革命者因为信仰马克思主义而遭到追捕和屠杀。血雨腥风之中,陈望道发出了这样的呼声——“我要恸哭死者,凭吊生人!愿千千万万的生命不要这样抛了就算了”!

  陈望道和无数马克思主义者对真理的共同坚守,换来的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共产党人更应该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建党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