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读党史】《进军阿里的英雄先遣连》——王楚然作品

来源:西宁市委组织部    日期:2020-07-20    浏览量:

诵读人:王楚然,来自西宁市教育考试院。

诵读感言

  诵读《进军阿里的英雄先遣连》,我感受到:为了阿里的解放,为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边防的巩固,包括先遣连的指战员在内,有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就这样牺牲了自己宝贵的年轻生命~他们是雪域高原的雄鹰,他们的英魂将永存,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我们要继续发扬先遣连的革命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党史书籍推荐


  《英雄先遣连——1950年西北部队进军阿里纪实》由公丕才所著。为写好这部书,丕才同志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遍布英雄们战斗生活的角角落落,他先后采访数百人次,查阅了大量资料档案,通过不断地完善和补充大量史料,终于成就了这部史诗般的著作。英雄神话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用心去阅读,以灵魂去感受,在历史偶然因素中去寻找未知的必然。

江南点评

  发音准确,感情真挚,讲述自然生动。语速和整体节奏过快。

  先遣连,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进入藏区的部队,第一支在海拔5000米以上驻守的部队,第一支非战斗减员人数达到50%的部队,第一支全连战士一次性全部荣记一等功的部队,是一支有7个民族138人组成的进藏先遣部队。

  1950年春,新疆军区为配合十八军进藏,实现“多路向心”进军的战略,组建了一个进藏独立骑兵师,准备从阿里进藏。因为对阿里情况不熟悉,再加上还要翻越海拔6400多米的昆仑山,军区决定委派一个先遣连进入阿里投石问路,负责侦察,设立据点等任务,以便后续部队进藏。

  1950年8月1日,先遣连从新疆于阗县普鲁山村出发。沿途高寒缺氧、道路狭窄、气候变化无常,遇到的困难难以想象。部队到达赛虎拉姆大石峡时。峡壁陡峭连天,谷底水流湍急,道路狭窄,必须攀崖而过。山洪、滚石不断,令人防不胜防,短短的石峡,用了3天才穿越过去。接着,进入绵延千里终年积雪的昆仑山,过此山必须经过海拔6000多米的库克阿大坂,高寒地带,坚冰挡住了前进的道路。全连官兵挥镐挖冰,劈冰开路。由于严重缺氧,官兵的手和脸上的青筋暴起,皮肤变成了紫色。冰面太滑,骡马无法通过,大家把皮大衣脱下来,铺在冰面上,骡马踩着“皮大衣路”小心翼翼地向前行进。饥寒交迫中窒息般的缺氧使有的战士多次昏迷过去,尽管如此,全连没有一个战士叫苦叫累畏惧退缩。

  穿过冰峰,部队在一个叫“乱海子”的地方遭遇大雪,在无垠的雪海之中行进没多久全连80%的官兵患上了雪盲症,个个眼睛红肿,疼痛难忍,泪流不止。怎么办?一位蒙古族战士想出一个方法,用马尾毛编成遮光的防护眼罩。就这样,尚能看清道路的战士就戴着马尾毛编成的眼罩,牵着马吃力地走在前面,眼睛完全失明的战士便拽着马尾巴,跟在后面艰难而痛苦地前行。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里,人和马相依为命,马尾巴成为牵着战士走出雪源的生命线。

  1950年8月29日,先遣连抵达藏北改则物玛区的扎麻芒保。新疆骑兵师来电,要求“立即转入冬季备战,坚持到明春”,等待后续部队到来。为了生存,先遣连便开始挖地窝子作营房,此时的温度在零下30多度,地表冻结一米多深,官兵们就烧火烤地,边烤边挖。

  在长期行军中许多战士体质已十分虚弱,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病症:起初像感冒,后来又像疟疾,然后是腹胀,最后从身体的某个部位突然肿胀起来,全身肿得发亮发硬,直至皮肤胀破流黄水时人就不行了。医务战士用上仅有的药物也毫无效果。先遣连在扎麻芒保被风雪围困240天,缺医少药、生活物资极度缺乏,该连在这里共牺牲了56人。1951年5月29日,后续部队到达扎麻芒保和先遣连会师。

  1951年1月30日,新疆军区转发西北军区党委嘉奖令,授予先遣连“进藏英雄先遣连”称号,全连每位同志记大功一次,奖励“人民功臣”“解放大西北”纪念章各1枚。这支先遣连英雄们,表现出了浓浓的兄弟情、不屈不挠的战士情,生动阐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