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要做到“清、转、谋”

来源:共产党员网    日期:2017-09-30    浏览量:

8月26日至27日,中组部在广西百色召开深度贫困地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再一次强调“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中的“先锋作用”,要求各地进一步落实选派、派强用好第一书记,树立鲜明导向。基层党组织是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第一书记”则是建强基层组织、推动脱贫攻坚的黏合剂;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引路先锋”,那么,被组织和群众给予厚望的“第一书记”如何才能做到“四两拨千斤”、精准发力撬动贫困根基?笔者认为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字:清、转、谋。

摸清底数,找准贫困症结。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一个贫困家庭都有各自的贫困原因,因此,要想精准发力,就要求“第一书记”常常走家串户,多找机会与群众同吃同住,唯有如此,才能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才能了解到群众贫困的症结所在;才能让群众相信自己、信任自己。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用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极为合适,每一名“第一书记”都应该有那么一本记事本,记下群众的困难、记下群众的期盼,打破脱贫攻坚的第一道“关口”。只有这样,“第一书记”驻村才能真正的“驻得下、融得进、干得好”。

转变思路,激发群众动力。秦朝有法:“治灾不振灾”,其目的就是要激发人民的内生动力,引导人民群众自救。这与我们所说的“造血式扶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对世界的伟大承诺,要打赢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不仅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凝心聚力,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物资,更需要贫困群众有强烈的脱贫欲望。“第一书记”大多是从省、州派下来的,能力素质往往较强,理念和思路也相对新颖,一定要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将自己的发展理念和脱贫思路“输进”贫困群众的头脑中去,通过“智志同扶”以转变贫困群众“等、靠、要”的不良心态,激发贫困群众内动力,通过“自身造血”来巩固“政府输血”的成果,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

干群同谋,化被动为主动。“第一书记”要清晰地认识到,“扶贫”的重点是“扶”,扶贫的对象是贫困群众,脱贫攻坚战的主要战斗力也是贫困群众,要真正达到稳定脱贫,就必须要让群众真正地融入到脱贫攻坚中来。群众才是脱贫致富的动力源泉,“第一书记”肩负引导贫困村发展方向的重大责任,务必要认真聆听所有贫困群众的发展意愿,通过共谋、共商、共建的工作方式谋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致富之路,唤起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斗志和决心,让贫困群众投入到自己的“致富大业”中来,用自己的双手摘掉那顶贫困的帽子,真正把“被动扶贫”转变为“主动脱贫”。

面对艰难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第一书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工作中既要做到真抓实干,也要做到巧干实干,多思多想,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以更大的决心、更精准的举措和更超常的力度,拔除贫困群众思想和能力上的穷根,确保脱贫攻坚战打得赢、打得好,不负组织、不负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