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公私两个口袋要分清”
来源:解放军报 日期:2018-02-25 浏览量:
老红军黄开群,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说的一句话知道的人应该不少,这就是:“公私两个口袋要分清。”
黄开群在战争中负伤右眼失明后,被调整负责后勤工作。老伴郝书琴经常对人讲:“老黄这辈子干革命分为两截,一截拿枪杆子,一截拎钱串子。”并不无幽默地说:“俺家老黄尽管只有一只眼,可对待公与私从来不睁只眼闭只眼。”黄开群过生日时,一位老部下送了副对联:“一只眼睛看得真看得准一目了然,两个口袋分得清分得明两袖清风。”横批是:“一清二白”。老两口看了很高兴。
“两个口袋”的比喻,形象生动,富有哲理。
当年,教育家陶行知,还特意在衣服上缝了两个口袋,一个口袋放公款,一个口袋放私款。有一次他去募捐,装在私款口袋里的钱被偷了,而装在公款口袋里的钱安然无恙。他没有用一分公家的钱,硬是从十几里外步行回到学校。几十年之后,我们看到这段轶事,仍可想望其风采。
公与私,是自有私产以来人们都要面对的问题和考验。围绕这两个字,演绎出许多佳话,也暴露过很多丑闻。对于公私分明的人,哪怕是读一封家书,也要灭掉公家的蜡烛;而对于以公谋私的人来说,私的就是私的,公的也是私的。没有什么公家的东西,是不能拿来私用的。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公与私之间,决定兴邦与丧邦,其利害关系,非同一般。它如同天平之两端,此消则彼长:“私”大则“邦”弱,“公”大则“邦”兴。今天,如何对待公与私,也绝不是一桩小事,而是衡量人品官德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共产党人而言,更是检视党性强弱、觉悟高低的一面镜子。荣辱成败,亦多在公私之间。
延安时期,张闻天陪同客人参观,吃饭时上了土鸡、海带炖肉等菜肴。席间,张闻天仅吃了两碗小米饭,菜一筷子都没动。有人不解,张闻天回答:“菜肴是让客人吃的,不能揩公家的油。”
缪敏是方志敏的妻子。她不幸被捕入狱后,同志们极力营救。作为丈夫的方志敏,手上正拿着为革命筹集的公款。但他力排众人花钱营救之意,哪怕妻子也是为了革命。“占公家便宜的事儿一点儿都不能做!”这就是共产党人面对公私的抉择。
“我要为众人,营私以为羞。”当今,少数党员干部忘记自己的身份,忘记权力的属性,公私不分,公权私用,假公济私,以权谋私,不存为公为民之心,只作为私为利之想。试想,这样的人,权力怎么敢交给他?嘴上说“一心为公”,谁又能相信?
就像黄开群说的,“有个别干部躲得过敌人的子弹,却躲不过‘糖衣炮弹’”。公与私之分,即廉与贪之界。看看那些落马者,哪一个不是败在“私”字上,哪一个不是从公私不分开始,进而以权谋私,走上犯罪道路的。有的刚开始日用家常用公款,慢慢发展到衣食住行靠公家,最后竟至直接把公家的东西往家里拿,把公家的钱往腰包里装,走上一条不归路。事实证明,不弃私心,必废公事;不祛贪欲,必栽跟头。
公私一念间,荣辱两重天。贪一分公款,就降低一分威信;破一次规矩,就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失去一片人心。因此,习主席谆谆告诫:领导干部要分清公私两个字,砥砺品德操守,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治公事必先去私心,私心不去,不能为公。“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理官事不营私家,营私家则官事不成;在公门则不言货利,言货利则公门不正。守得住“公”,则无善不举,无功不成。就像朱熹所说的:“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字。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官小,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
共产党人的权力姓“公”不姓“私”。严格区分公与私的界限,这是每个党员干部所必须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一条要求就是:“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宁公而贫、不私而富,才能仰不愧天、俯不愧地,无愧于一个合格的共产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