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馄饨里看“习语”

来源:共产党员网    日期:2018-06-17    浏览量:

扎根乡村干扶贫,打交道最多的就是贫困户了。我所在的乡,乡情淳朴、景色怡人。乡亲们主要靠种些土豆、蔬菜生活,虽然过得不是很富裕,却少有纷争,生活节奏很慢,乡里乡亲像一个大家族。乡亲们对我们这些“外来户”十分敬重,也很亲切热情。

早饭习惯去集市大院里喝碗馄饨,撒上新榨的油辣椒,倒些陈醋,一碗香淋淋的酸辣馄饨,能让人暖和一上午。有些时候,进城送菜,下村收果的小商贩也爱去喝上一碗。相互碰上了,总爱抢着把账结了,为了是赚个“十里八乡够意思”的好名声。有客气的老乡,总喊一声“小刘,先走吧,馄饨就不要管了,我结了!”我常常应承着,却麻溜地把馄饨吸进胃里,赶紧把自己的那碗馄饨钱,给悄悄地付了。

一方面,总是感觉收果送菜的大叔辛勤不易。另一方面,习近平曾讲述了一个著名清官张伯行的事迹,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张伯行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任上为官清廉,对来往送礼者深恶痛绝,为此还特意写过一篇《却赠檄文》,文中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这番话为的是警醒众人,为官一任,别丢了名节,别侵了血汗。历史上有个著名的典故“公孙仪不受鱼”也告诫世人,不要见了小利而忘大义。公孙仪曾任鲁国丞相,平生好食鱼,却从不收受他人的赠鱼。原因有二,一是不为了蝇头一点点小鱼,丢了“能长自给鱼”、堂正为官的平台。二是廉洁奉公才能获得百姓、同僚的敬重,才能做好宰执之事。所以说,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小事小节是关乎作风问题的大事,更是影响一方政府公信力的要事!多在细节上拉动干群关系,必定能够在大事上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习近平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也曾引用《却赠檄文》,警醒全党谨记腐败问题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深刻哲理。他提醒广大党员干部:“大多数腐败分子是从不注意小事小节逐步走到腐化堕落境地的。”这一碗馄饨恰恰如此,今日受群众恩惠一分,明日想得到的恩惠可能就不止一分了,日积月累,群众必定有所怨言。时间长了,为生民立命的气节丢了,严以律己的作风也丢了。最终,在群众中的口碑必然坏了,工作也就难以开展了。

那么,都说党民一家亲,什么样的东西可以收呢?以张伯行为例,是可以收一收“一青二白”之物的。卸任江苏巡抚时,百姓以水果蔬菜相赠,他婉言谢绝,最后只拿了一棵青菜,两块豆腐,是谓“一青二白”。之所以收下,是因为张伯行曾在饥荒之年,开仓放粮,用青菜豆腐救过无数百姓的命。这样说来,如果是扶贫产业园里党员干部施过肥的甜西瓜、易地扶贫搬迁其乐融融的新家宴、小康路上脱贫致富的庆功席,对共产党员来说,有什么不能收、不能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