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与根本依据

来源:经济日报    日期:2018-07-16    浏览量: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就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既意味着与以前相比有着根本的变化,又使人们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新时代”为什么“新”?“新时代”“新”在哪里?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科学认识“新时代”的坐标与依据。

一是我国发展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从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等多个方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变革。这表明,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我国发展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的发展阶段,既是改革开放40年来发展历程的必然接续,又有很多与时俱进的新特征。可以说,新时代之“新”,在于“新的发展阶段”。

二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与过去所说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相比,既有重大变化又保持连续性,反映了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使我国已经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到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的变化,意味着我们党对我国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深邃洞察,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可以说,新时代之“新”,在于“新的社会主要矛盾”。

三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我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球,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世界安全、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可以说,新时代之“新”,在于“新的国际地位”。

四是擘画新征程的宏伟蓝图。实现现代化的漫长征途,就像一场接力赛,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我们党确立了一个又一个新目标,激励人们携手奋进。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正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这一时期,必须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30年,即从2020年到2050年的未来发展作出战略规划。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之际,党的十九大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系统回答了如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问题,提出了分“两个阶段”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可以说,新时代之“新”,在于“新的战略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