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满载幸福的民生长江
——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日期:2018-07-21 浏览量:
只有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态,才能让民生改善更有底气,这已经成为沿江绝大多数群众的共识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长江是生命之河,也是幸福之河。人们依江而生,沿江而兴,滔滔江水里有文化,有财富,有民生。
虽是共饮一江水,沿江不同地区的民生水平却各有不同。长江两岸,既有上海、武汉、重庆这样的现代化大都市,也有还在努力脱贫的三峡库区、中部蓄滞洪区和7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地区发展条件差异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大,决定了民生长江的建设,应该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分类施策。各地区只有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按照政策精准化、措施精细化、协调机制化的要求,完整准确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整个区域人民生活水平才会有较大提高。
民生幸福不是孤立的存在,也不可能脱离实际去盲目追求。当前长江经济带最大的实际,就是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路,以经济长江、生态长江托举起民生长江。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始终强调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一段时间以来,长江沿岸重发展、轻保护,重开发、轻修复,经济效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可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却没有同步增长。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保护中持续改善民生,是建设民生长江的必由之路。宜昌仙女镇桃店村过去一直使用堰塘水、浅层井水,政府多方论证、安装管网,尽力让老百姓吃上放心水、自来水。等到通水时,村里一位老人喜不自禁地说:“好清亮的水啊,可以直接喝。”安全饮水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发展中以惠及民生为抓手,促进当地百姓转变生态保护观念的努力。群众喝上了安全水、吃上了生态饭、看到了久违的江豚,深感高质量发展不只是收入的增长,对于长江而言,可谓“清水似黄金”。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发展转型升级的既定方向。在武汉,国内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厂——北湖污水处理厂正在抓紧施工。这个污水处理厂将有效改善大东湖地区生活污水排入长江时的水质,在当地政府眼里,这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武汉市落实长江大保护的生态工程。在重庆,中欧班列(重庆)从这里首发,标志着中欧国际货运大通道与长江黄金水道“无缝连接”。果园港还大力推进集装箱码头及堆场智能化改造,加强港口作业智能决策、协同联动,实现操作远程化、自动化、无人化,努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只有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态,才能让民生改善更有底气,这已经成为沿江绝大多数群众的共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迈上新台阶,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民生获得感的提升,正为民生长江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更令人欣喜的变化,来自有形的硬件接轨向无形的软件融合“转身”。畅通省际“断头路”,构建城市间智慧交通以打通合作的“肠梗阻”;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医保异地结算照进现实,住房公积金“钱随人走”……上有国家鼓励和支持,下有民意支撑和推动,沿江11省市协同发展不断发力,改革融通逐步紧密,资源统筹整合流动性增强,诸如嘉兴市民在家门口看上海专家门诊的共享故事不断涌现。这也从一个侧面启示我们,民生需求共鸣点、发展利益共通点里,有机制创新的动力,有共赢共享的土壤。
前不久,四川布拖冯家坪金沙江“溜索改桥”项目基本建成。以此为代表的溜索改桥工程,让全省近500个村的十几万百姓告别了靠溜索出行的日子。而在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的九江市湖口县高新园区入口处,原来的钢渣、工厂废渣堆砌地,如今已“变身”为生态化停车场。江上的桥、桥上的人,岸上的景、景里的欢笑,构成一幅新时代的美丽画卷。长江,正成为流淌更多幸福的黄金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