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实践品格

来源:党建网    日期:2018-10-12    浏览量:

当代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40年的高歌猛进,40年的风雨兼程,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深刻影响了世界,并在这一过程中铸就出了改革开放最鲜明的实践品格。这一实践品格既是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的宝贵成功经验,也是改革开放一路走好的重要战略遵循。

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人类社会不断向前的发展进步,其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从根本上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然要走向社会主义制度,以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对这一历史逻辑的科学遵循与自觉实践。当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可能一劳永逸,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需要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代中国是通过改革开放来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当年很明确地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继续调整、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一些体制机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类体制和相应运行机制,这就是改革开放,这也是历史前进的逻辑。

回眸4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围绕着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开始、推进和深化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同样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十六大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同时,把新的社会阶层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七大要求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并确立为改革开放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这方向、立场、原则归根到底都是要落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改革开放要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是没有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就不可能创造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也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就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是没有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不能创造出超过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文明成果与精神文明成果,就不可能真正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

坚定敞开胸襟拥抱世界: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进入现代社会,要想走向文明进步,一定要突破彼此隔绝的民族地域界限,通过国际市场的普遍交往把生产和消费连成一体,这是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

中国对外开放是以建立经济特区开始的。先是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紧接着进一步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后又设立了海南岛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开放政策从沿海逐渐走向内地,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各种各样的保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面向外商外企外资。在产业发展方面,从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开始,逐步发展到内地的“三来一补”,是中国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特色。

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40年来,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201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64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978年的1.8%提高到15%左右。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为世界市场提供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满足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需要;中国不断扩大进口,并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根据2017年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2016年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达到1961.5亿美元,蝉联全球第二大投资国地位,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规模的比重超过10%。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作出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实事求是地讲,中国社会在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是承受巨大压力、付出巨大代价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呛过水,遇到过漩涡,遇到过风浪。”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只有在世界历史的意义上才可能真正存在,更加美好的人类社会发展状态也只有在世界历史的意义上才可能真正实现。“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前行中的一个客观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反全球化,甚至准备筑墙把自己封闭起来的时候,中国扛起了捍卫、推动、改善经济全球化的大旗。

当今世界,和平合作的潮流滚滚向前,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中国的改革开放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已经开始从“赶上时代”走向“引领时代”。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宣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是中国对世界的庄重承诺,也是中国面对时代潮流的高度自觉。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永远奋斗的担当中奋斗

中国改革开放用数十年走过西方社会数百年的历程,社会革命改天换地,发展奇迹一枝独秀,治理绩效风景独好,已经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但我们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如何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再出发?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也给世界做出了明确的回答,这就是“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要“将改革进行到底”。

改革开放是一项宏大的事业,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无论是“中国奇迹”,还是“中国之治”,没有坚定的改革开放,这一切都是难以想象的。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的改革开放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我们要把已经做好的事情继续做下去并且做得更好,把已经提出来但还没有做起来或做得不太好的事情真正做起来并且做好。

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改革开放又是一场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须以创新的精神走出一条新路。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提升,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更是要求改革不断推出“中国创造”、“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治理”、“中国贡献”,等等。中国的改革开放事实上已经不再仅仅是改变中国影响世界,在很多方面、很大程度上开始“塑造世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强烈的全球意识,把中国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放在一起谋划,在担负起优化改善全球治理责任的同时实现对国家的更好治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抱负,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