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态的传统文化培植社区文化

来源:人民日报    日期:2019-06-21    浏览量:

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宝贵的资源,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基础。在强调文化软实力的今天,传统文化受到空前重视,用活态的传统文化培植社区文化,已成为社区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方面,社区治理核心是人的治理、是人心的凝聚。培植社区文化尤其是社区传统文化,可以陶冶情操,凝聚人心,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会事务的主动性。尽管社区不同于他乡的地方在于社区有故乡感,不过,如果社区不注意文化保护和打造,这种故乡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进步会慢慢变淡,所以,让社区文化“活”起来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社区也是探寻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比如,绵阳的李杜祠,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把李白和杜甫放在一起的文化院落,已然成为极具地方代表性的文化载体,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从李白杜甫出发,可以延伸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界面。

因此,在培植社区文化上,首先要找回历史,找准文化胎记。社区文化胎记涉及山水文化的形态、社区的建筑形态、饮食文化、典型模范等。尤其是典型模范,可以是古代的,如李白、杜甫,也可以是身边人,这些“社贤”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深入社区、走入乡村,把乡村中人们过去的“记忆”巧妙融合到社区的文化建设上来。

其次,要面向未来。传统文化既是生产精神食粮的“特殊的庄家”,也是一种可以产生生产力的“无形的金矿”。在开发社区文化资源时,需要统筹考虑项目、产品、品牌、受众、企业等元素。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对社区传统文化进行培植。

社区共识培植。整合社区文化力量,形成社区共识,积极协调利用社会休闲、空置的场地作为文化活动场所;利用本地学校、文艺单位集中的优势,积极动员退休教师、文化艺术的专业人才和爱好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同时以社区发展基金的方式支持社区的文化建设,实现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通过力量的总动员,形成强大的社区共识,夯实文化建设的基础。

文化活动差异性培植。社区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诗歌节庆活动,定期组织各种文体专项比赛和诗意性的娱乐活动,引导社区成员广泛参与,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的社区居民,引导他们建立小范围的兴趣爱好群,提高社区文化的针对性,通过丰富多样、多层次、差异化的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诗意化、特色化,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打造独特文化品牌。

网络引导全民参与培植。通过创建社区公众号、自媒体等方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各种文化活动、社区好人好事等,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和发现社区有热情、有较大影响力的居民,以正确价值观引导其成为新的“社贤”,带动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通过互联网,实现“从线上到线下”全方位的服务,为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提供更多的选择,推动社区居民的全员参与。

社会组织培植。引进社会组织,通过他们培养孵化社区小微社会组织,将每年定期开展的文艺演出、教育培训、文化研究、文化交流、公益活动等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管理,由相关的专业社会组织承揽,年初纳入财政预算;政府会同公益社会组织,扩大公益文化志愿者、文创队伍,多层次开展社区的公益文化和服务活动,增强服务社区居民的能力,引导扶危济困、共助共建、“社区居民都是一家人”的社会优良风尚。

文化产品培植。发掘社区文化资源,首先要完善政府综合服务平台,利用本地丰富的文化资源,扶持一批街道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逐步淘汰落后、粗放的文化产业,支持文旅企业创造开发系列有创意、有影响的文化旅游产品和精品,创建本土的企业文化品牌,鼓励和支持他们走出社区、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实现企业与社区的双赢,推动社区与企业的融合发展。

诗意社区培植。以当地具有诗意浪漫的历史文化为抓手,拿前述的李杜祠来说,在规划时就把李杜祠社区整体打造成中国诗意社区,创造出一个全国有影响力的社区文化精品。具体而言,当地建设出一个特色的文化载体,作为文化核心;以现代商业综合体为载体,打造出了社区的诗意地标;对中小学进行诗歌审美教育,打造诗意校园品牌。这些文化资源开发已经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名片,带动着社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乡村有乡愁,社区也有乡愁。传承培植社区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独一无二的文化胎记和故乡形态,就是城市社区的乡愁。当诗意栖息于社区,优秀的传统文化就能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