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 彰显和而不同的时代意蕴

来源:人民日报    日期:2019-07-09    浏览量:

中国古代先哲很早就提出了和同之辩的命题。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主张不同元素之间的协调平衡,反对单一元素的简单强化,因为那会窒息生机,使事物发展难以为继。《易传》所言“保合太和,乃利贞”,更是将宇宙视为和合相生的整体。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代表了一种不偏不倚又包容大度的处世智慧。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和而不同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治国理政、为人处世的价值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提出“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强调“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指出“要秉持和而不同理念”,赋予和而不同崭新的时代意蕴。

以包容、平等的心态承认文明多样性。和而不同、多元共生,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本样态。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承认现实具体事物存在差异性、尊重他人的个性,而不能以抽象的普遍性去遮蔽具体的特殊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各顺其性、各适其情,才能实现万物和谐。对待不同的事物、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文明,首先应以包容的心态去了解、以谦虚的心态去学习。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孕育出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文明。不同文明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不同民族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发展道路。习近平同志强调,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一切文明均有其价值,都应该被尊重。放下文明优越论,以包容和平等的心态看待一切文明,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只有承认文明的平等性、多样性,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互鉴;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互鉴、对话,才能让人类文明更为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以开放、合作的心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合羹之美,在于合异”。如果没有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配合,事物就不会有活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这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文明的差异并不必然带来冲突,相反,不同文明相互借鉴、相互交流恰恰是世界文明活力的源泉。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的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各国的利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度融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人心所向。与此同时,当今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突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任重而道远。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使各国面临全新的问题与挑战,也不断重塑各国开展合作的机遇和环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摆在全人类面前,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凸显全球性,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各国各民族各种文明只有加强交流合作、深化互学互鉴,不断发掘、利用人类已经积累和正在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共同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有效应对并化解挑战与难题,开创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美好未来。

以积极、理性的心态坚定文化自信。如果说“美人之美”是注重交流互鉴,“各美其美”则是强调自尊自信,这是“美人之美”的前提。每一事物都有其具体存在境遇,不清楚自身特性、不尊重自身成长规律,盲目借鉴必将无所适从,邯郸学步必将丧失自我。坚守而又通达,是中华文明形态虽变而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习近平同志指出,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中华文明历经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始终一脉相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放眼世界,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就要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胸怀,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大胆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为新时代鼓与呼中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