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助力社区治理路径调查与思考
来源:党建网 日期:2020-12-08 浏览量:
社会治理体系中,社区是最基层的细胞、最基础的单元,是政府和居民之间的纽带,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源头。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为守正创新做好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全新平台,作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载体,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和服务群众的作用不可替代。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作为,组织志愿者宣讲理论政策、开展文体活动、进行民生服务、传播文化文明、帮扶特殊群体、化解矛盾纠纷、美化生活环境等等,做了大量暖人心、稳人心、聚人心的工作。然而,当前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引领助力服务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距离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存在着“六多六少”现象,即服务内容多、引领思想少,聚集人群多、凝聚群众少,活动开展多、风尚培塑少,改变环境多、转变行为少,项目形式多、助力作用少,满足需求多、推进治理少。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要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还需要紧贴辖区居民需求、紧扣社区治理任务、紧盯管区社会要素、紧握片区服务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统合活动力量,开展项目运作,加强系统集成,切实做实引思想、惠民生、强文明、促和谐、共发展的工作。基本路径有五条:
一、思想品德联导,引领社区风气
风气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也是社区治理的首要任务。文明实践站从打造精神家园入手,引领民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因势利导抓实价值引领、抓好道德培塑、抓住思想解扣的作用凸显。
用好宣讲传播价值。着眼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紧扣理论政策重点、社会生活热点、百姓关注焦点,以群众视角、大众话语、身边事例宣讲,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好,让新思想新理念融入社会和生活。注重以情感人、以事警人、以理服人、以德化人、以文育人,传扬道德风尚、传播主流价值、传承文化文明,依托节日纪念日和舞台,承民族魂、传文化道、讲国家策、演身边事、点品德缺、纠行为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让群众产生共鸣、形成共识。
建好阵地熏陶修养。发挥公益广告的传播功能、导向功能、教化功能,利用文化墙、宣传栏、广告窗、提示牌、显示屏等,进行政治、思想、价值、道德、行为引领。优化整合资源,依托展览馆、传统文化协会、文化长廊等文化文明场所,打造成党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传承等多元文明实践阵地,潜移默化地引导陶冶民众。
解好疑惑疏导思想。消除心烦、打开心结是基层治理的难点堵点,更是文明实践的重点焦点。要抓好释理解惑,及时解读新出政策、解析专项政策、解答问询政策,让利民政策零距离惠民。要普及法律常识、解答涉法问题、调解司法纠纷,让法治根植心底。发挥邻里带头人熟门熟路、亲和信服的优势,利用广场公园、凉亭楼道、微信网络,辩真理、驳歪理,传正气、平怨气,化症结、解心结,延伸精神触角、强健精神细胞、加注精神能量。
二、生活空间联建,优化社区环境
要打造幸福家园,就要共建整洁舒适、宜居宜业、资源集约、和谐共生的社区环境。
清理治理,促整洁安居。要顺应民愿、引导民意,保护公共生活空间,治理堆积杂物、占道经营、乱挖乱围、毁绿种菜等乱象,畅通通行空间、降低火灾隐患、避免虫鼠危害。积极开展卫生大扫除,清扫垃圾杂草、清理广告蛛网、清除死角污渍、清通下水管道、清洁绿篱树带,让居民住得舒服、过得清爽、活得健康。
修缮修饰,促舒适宜居。营造“同住一个家,共建美庭院”氛围,发动居民修旧利废、捐献闲置、经常检修、共同管护,解决道路破损、墙体破旧、角落破坏、庭院破败等问题。积极种绿护绿,让庭院绿意满目、生机盎然,共同打造舒适庭院、温馨家园。
优化美化,促品质乐居。适应民众生活品质品位追求,发动群众自发装点家园,美化生活环境。新建休闲文化广场,配套文体健身器材,供居民休闲、健身、娱乐。发动邻里自主创作装饰楼道、装扮凉亭、装点庭院,打造有生活气息、家庭温暖、文化韵律、道德内涵的公共空间。
三、文体活动联办,繁荣社区文化
贯彻以文化人要求,打造社区文化品牌,丰富居民精神生活,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寓教于知、寓教于美、寓教于行,促进邻里和谐、增进情感归属、传递价值导向、传播文化风尚。
以多样活动丰富生活、促进和谐。发挥文体活动的“粘合剂”作用,积极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例如引导、组织自发自娱的老年健身、亲子活动。注意雅俗共赏、大小结合,满足不同群体兴趣爱好,兼顾不同文化品味,既开展晨练、健走、歌舞、乐团等休闲娱乐活动,也组织歌咏比赛、文艺汇演、家庭运动会等大型文化活动,既组织纯娱乐的棋牌、球类比赛,也组织阅读、朗诵等高雅活动,让群众缓解压力、和谐交往。
以多彩内容吸引参与、提升品位。围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的目标任务,提升活动格调、品位,让主流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注意培养文化兴趣,推广琴棋书画、天文地理、诗词音乐等民族文化传承。举办文化艺术节、广场音乐会、科普趣味运动会,引导文体活动从单纯吹拉弹唱的娱乐型向丰富知识的学习型迈进。紧跟时代步伐,开展智能家居、生态家居、低碳生活、养生园艺、垃圾分类等科技科普活动,丰富群众精神世界、引导健康生活方式。
以多元手段传递风尚、引领方向。发挥文化凝聚、引导、教化、激励功能,把文化融入生活、移入网格、植入网络。区分不同年龄群体、兴趣爱好,抓好线上线下联动、传播活动并进、学习休闲相融、娱乐教化同台,点滴渗透主流价值。线下歌舞健身选择高雅乐曲,全民阅读推荐主流读物,文艺演出传递文明风尚,娱乐活动脱离低俗。用好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推介短文、图片、视频,发动点赞、转发、评论,用新生的微文化占领民众的碎片化时间,引导群众辨是非、讲善恶、评美丑,跟紧时代主旋律。
四、文明养成联抓,维护社区秩序
环境影响人、塑造人。从衣食住行细节入手,用好文明杠杆,引导居民自律互律、养成习惯,有利于成风化俗、维护秩序,增添幸福指数的时代底色、生活暖色、文明亮色。
科普进生活,让习惯有益。积极开展科普讲座、科普培训、科普咨询、科普演示、科普报告等群众性科普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养生保健、优生优育、疾病预防、科学医疗、常见病防治的宣传、咨询、服务,纠正盲目保健、讳疾忌医、过度医疗。推广食品卫生、健康饮食、科学健身,引导居民关注健康细节、纠正生活习惯。倡导低碳生活,推行垃圾分类、低碳节能、亲近自然。宣传远离毒品、远离赌博,开展应急避险、灾害防御演练,增强居民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文明进提示,让行为有度。强化提倡、引导、监督,选好活动载体,在文明生活化、大众化、细微化上虚功实做。倡导文明举止、文明餐桌、文明起居、文明交通、文明交往、文明娱乐、文明旅游、文明祭祀等,促进居民讲文明。盯住关键细节,从口、手、脚等小处抓起,推进礼貌用语、节俭用餐、公勺公筷、垃圾分类、守序排队、文明上网、文明养宠、室内禁烟等,养成良好习惯。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楼栋、文明小区评选,促进常态化文明创建。
德法进公约,让管理有序。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能力的关键,是把德治、法治融入到自治中,公开公示完善居民公约,加快依法立约、以约治理的基层治理新秩序的形成。注重道德教化与法治约束融合,落实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围绕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和谐平安、生活秩序等,弘扬公序良俗,促进自律互律。以治理难题为导向,把环境卫生不脏乱、垃圾分类不乱扔、墙壁楼道不污损、公共空间不占用、公共设施不破坏、树篱绿地不折踏、家庭邻里不纷争、适度娱乐不扰民、文明养宠不烦人、按位泊车不阻行等纳入公约,有针对性地抵制和约束不文明行为。
和睦进守望,让邻里有亲。要把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倡导尊老爱幼、长幼亲情、随手相助的邻里美德。把邻里互认联谊活动搬进楼栋家庭,开展邻里欢聚茶话会、邻里同唱一首歌、邻里厨艺比赛、邻里百家宴等睦邻活动,密切邻里关系。倡导与邻为德、与邻为善、与邻为亲、与邻为乐,引导邻里“互敲一扇门、互聊一会天、互解一份忧、互看一下家”,推进互知、互敬、互帮、互信,形成共居一地、共同管理、共保平安、共建文明的格局。
五、民生服务联做,拓展社区保障
社区服务关系民生,影响民心。只有健全服务网络、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形成服务体系,才能真正暖民心、顺民心、聚民心。
助推构建综合服务体系。居民需求千头万绪、千差万别,需要集聚物业公司、服务企业、服务人员、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所有力量,打造服务联盟,扩容服务队伍,构建服务网络。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和物业管理服务,建立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搭建集家政服务、物业管理、职业中介、心理咨询、健康保健、教育培训、居家养老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实现便民快捷服务。
助力拓宽民生服务领域。以需求为牵引,扩容服务领域,增容服务项目,推开行政事务、福利救助、志愿公益、便民利民、市场商业、就业保障、社会中介、自助互助、公共安全、环境美化、卫生健康、文教体育等12种服务,力求项目齐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措施落实。鼓励增加小区公共空间,推动快递代投、养老扶幼等纳入物业服务领域。协调物业服务机构从小区管理员向生活服务员、行为提醒员、安全守护员、文化活动组织员转变,切实融入社区治理格局。
助燃创新利民服务方式。强力推进生活、政务、志愿、商业服务进小区,打造“10分钟生活服务圈”“10分钟卫生服务圈”“10分钟文体活动圈”,将服务送到家门口。深化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环境维护、法律援助、矛盾调解、文艺表演、义诊帮扶等服务。为失能人员、空巢老人及残障人士,提供家政、代购、情感陪护等服务。倡导多样化服务方式,探索需求清单和服务清单双向选择、精准对接,推行社会服务“项目化管理”,推进社区服务向社会化、市场化、实体化、产业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服务新格局,不断提升民生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