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爱国奉献的优秀人才
——贯彻落实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⑤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日期:2018-07-23 浏览量:
以政策优势集聚人才优势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集聚人才需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要着力提高人才政策“含金量”,以政策优势集聚人才优势,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更加积极。谁能赢得人才,谁就能率先赢得竞争主动、发展支撑。要紧盯创新发展前景、紧扣事业发展需求、紧贴人才资源实际,深入思、主动谋、积极做,着力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政策体系。要以“求贤若渴”的姿态、“千金买骨”的诚意、“三顾茅庐”的行动,大胆走出去引进急需人才。
更加开放。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要坚持五湖四海揽人才、四面八方聚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持续将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集聚到事业发展中来。要突出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强化人才发展与市场对接,坚持以市场导向引才、以市场发展育才、以市场活力留才。要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创造创业氛围,坚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更加有效。好政策才能引来好人才,而好政策关键在于有效。要强化问题导向,对阻碍人才作用发挥的问题要逐一攻克、扫除障碍。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集中攻坚什么问题,哪种趋势明显就紧盯应对哪种趋势,怎样利于人才发展就怎样管理,切实解决政策缺位、越位、错位等问题。(云南省红河州委组织部 江宇)
激发广大人才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已经积淀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在品格。新时代呼唤的优秀人才,不仅需要在专业领域卓有建树、业绩突出,更要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的价值观。
“凡做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钱学森、黄大年等一批杰出人才矢志报国,把个人理想融进了国家发展的伟大事业,实现从优秀学者向“人民科学家”“时代楷模”的飞跃,这种飞跃展现的正是报国情怀的力量。西南联大等学校在烽火硝烟、简陋条件下创造人才培养的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把爱国精神融入了师生的血液,把家国共荣辱的价值观镌刻心中。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报国情怀从来不是抽象概念。钱伟长抱着为国家研究御敌利器的雄心弃文学理是报国,郭永怀誓死护卫绝密研究资料是报国,屠呦呦研究青蒿素是报国。科研人才的报国情怀渗透进专业选择、研究理念、学术作风、工作岗位多个方面。对人才来说,爱国奉献既不是空话,更不是大话、套话,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向着正确目标前行的每一个脚步,都是报国的行动。
从报国情怀到奉献行动,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氛围熏陶不可或缺。领导干部要提升自身素质,用品行修为感染人才、凝聚人才;要建立充满温度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把服务人才的工作做到家,让人才获得归属感,提升认同感;要形成富有活力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和激励机制,引导人才心齐气顺开创一流业绩,在为国家发展奉献智慧力量中收获更多的成就感。(福建省泉州市委组织部 侯剑峰)
既增人数,也得人心
得天下必得人才,得人才必先得人心。集聚广大优秀人才,既要实施更加开放的引才政策、打造更加广阔的用才平台、营造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同时也要以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增强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增强人才的物质获得和精神归属,实现“增人数”与“得人心”的有机统一。
择之以才,待之以礼。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得人心者得人才。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聚天下英才。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激发广大优秀人才的爱国奋斗精神,把人才的心凝聚起来。
举凡人才,大多有对事业的追求和向往,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坚持以事业引人才,通过事业感召来引人才,为人才发展搭建广阔平台,调动他们的创业激情和创造潜能,将拥有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贡献。领导干部要善于同知识分子打交道,了解人才的心愿与需求,充分信任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真情关怀、真心帮助、推心置腹,做知识分子的挚友、诤友。要真心实意与人才交朋友,有“闻过则喜”的精神,以虚心宽容之心对待知识分子的意见和批评,让知识分子敢说话、能创造。要加强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以诚待人,以情留人,最大限度激发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湖南省涟源市委组织部 胡青照)
校准人才评价标尺
有什么样的人才评价导向,就有什么样的创新创业环境。校准人才评价这把“尺子”,才能不断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当前,人才评价体系不健全,“一套衣服大家套”“一把尺子量到底”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和行业仍把学历、论文、资历作为评价人才的“硬指标”,片面重学历轻能力、重资历轻业绩、重论文轻贡献、重数量轻质量。这不仅不能有效地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容易引发科研诚信、学术腐败等问题。长此以往,难免使人才出现急功近利的倾向。
“有才有德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古往今来,凡有所成就者,无不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立身处事之根本。要把“德”放在人才评价的首位,加强对人才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行等方面的评价考核,对论文抄袭、学术造假等失德行为实行“一票否决”,旗帜鲜明树立“重品德”的人才评价导向。
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人才适不适用,谁用谁清楚。要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比如,针对高精尖缺人才,要注重创新能力,突出市场评价;针对基础研究人才,要注重尖端引领,突出同行评价。(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委组织部 刘晓超)
让优秀人才成为偶像
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选树人才榜样,扬的是克己奉公的“国士之风”,带来的是深刻恒久的正能量影响。要积极为优秀人才的爱国精神鼓与呼、扬与赞,把越来越多的爱国人才凝聚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经济社会发展的繁荣成果,离不开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富强而默默奉献的优秀人才。近年来的海外人才回归如潮似涌,让人感到了国内各行业蓬勃发展的强劲需求,更让人感到了无数人才爱国报国的心灵磁场。时代楷模黄大年、“天眼之父”南仁东,在这些优秀人才身上,承载着比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财富,那就是他们舍弃个人名利、欣然以身许国的崇高使命,并用行动书写了“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一串串动人故事。
榜样是最好的说服。人才的“炼成”需要数十年甘坐冷板凳的寂寞求索,人才的成就也需要社会主流声音的褒奖认可。如果全社会有足够多的人才偶像,汇聚的将不仅是眼前发展所需的才和智,更是关乎事业长远的心和力。要用多个方向的“聚光灯”、多个角度的“慢镜头”,全方位展示其可亲、可敬、可学形象,放大引领效应。要注重宣传手段的创新,将事迹转化成文学或影视作品等,借助网络媒体的动漫、短视频等“微”形式,让优秀人才的鲜活形象走向世界、走进群众内心。(江苏宿迁市委组织部 陆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