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爱国的“养生”之道
来源:共产党员网 日期:2018-08-21 浏览量:
日前,中组部、中宣部印发通知,要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吹响了爱国报国、奋斗奋进的舆论号角。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就要学会党员干部的“养生”之道,养“国重于家”之心、熬“业精于勤”之力、炼“值根于民”之血。
养“国重于家”之心是重要前提。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有八字祖训:“国重于家,德先于艺。”他以自己的行动写下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蓄须明志、拒绝给日伪军演戏,遭遇了家境贫困、监视搜查、敲诈勒索的窘困,仍然不改初衷、爱国不渝。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从未间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坚毅果决,“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豪情壮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嘱托。有国才有家、国强家才强,新时代下年轻党员干部要保证对党和国家的忠诚担当,就应该养一颗红心,一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的红心,学习先辈爱国精神、传承先哲爱国情怀,学习黄大年、李保国、王继才等新时代优秀党员的爱国事迹,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心有大我、心有组织、心有国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能在黑暗中明确目标、找准方向、大步前进。年轻党员干部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不能追求舒适享乐、放纵沉迷,而是应该勇于承担、主动奉献,到祖国最需要的岗位上挥洒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用自己赤诚的行动书写壮阔的报国之路。
熬“业精于勤”之力是必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爱国报国不是空头支票,也不是一纸空文,更不能“口惠而实不至”,而是应该融入年轻党员干部的自身实际工作中。新时代下新挑战新机遇,需要年轻党员干部具有更加出色的业务能力和更加良好的综合素质。如何培养年轻党员干部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呢?《水浒传》中写到梁山好汉时,常说他们日夜打熬气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不能有所间歇,才能练就一身好气力。年轻党员干部同样需要打熬“业精于勤”的气力,只有勤奋实干,才能保证对政策的把握、对人民的了解、对工作的熟悉;只有坚持学习、锲而不舍,才能保证思想和能力跟上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面,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为民服务。
炼“值根于民”之血是关键核心。臧克家在《有的人》中写道,“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给人民作“牛马”,就要回到人民中去,以人民为中心,访民情、知名心、释民惑、解民忧。习总书记告诉我们,“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持“以官为轻、以民为重”,年轻党员干部就要炼就一身“植根于民”的热血。血液遍布全身,既是营养物质的运输队伍,又是维护环境稳态、免疫防御的监察力量。没有“植根于民”的热血,身体就失去了行动的传送带,有红心、有气力也无法走下去;同时也失去了自我纠察的防御机制,容易导致外敌侵入、腐败滋生。年轻党员干部“植根于民”,就要实事求是地关注人民的实际生活、身边小事,把人民“小事”当做“国家大事”,全力解决民生问题。民生连民心,民心系国运。扎根于民,服务于民,才能赢得人民的热爱和支持,才能凝聚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养生之道,在于养、在于熬、在于炼,年轻党员干部需要不断锤炼自身,不忘爱国初心、提高业务本领、坚持服务于民,有所感、有所知、有所得,才能在新时代挑战和机遇中守住本心、稳步前行,为建设“两个一百年目标”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