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夺取伟大胜利的根本经验
来源:党建网 日期:2018-10-04 浏览量: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党就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离开了实事求是,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严重挫折。”党的历史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一切辉煌和所经历的一切曲折,从根本上都取决于是否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对待理论与实践。实事求是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武库中的根本利器,而且是中国共产党战无不胜、经久不衰的传家宝,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和根本经验。
一、实事求是与“两条正确道路”的开辟和实践
道路决定方向,决定命运。道路正确,才有前途和出路;道路不正确,就会南辕北辙、事与愿违。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又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30多年来,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些重要论述,是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论断,深刻阐明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重大意义。
近代以来,如何正确回答和解决走什么道路的历史课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对于中华民族而言,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必然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革命和发展道路。中国的近现代史表明,西方道路走不通,照搬苏联模式也不行。中国共产党历经多次艰难曲折和对胜利与失败的反复比较之后,在既反右又反“左”的干扰中,最终成功地探索和开辟了符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两条正确道路,一条是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一条是发展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所谓“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历史证明,这两条正确道路,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是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是已经且必将对人类文明作出重大贡献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是在同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开辟出来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首先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离开了武装斗争,就不能完成革命任务。但是,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城市建立起了稳固的统治,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疯狂的屠杀,到处一片白色恐怖,情况已经和一般的资本主义国家完全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再按马克思、列宁的一般论述和国外的做法,去发动城市武装起义和攻打中心城市,就根本行不通了。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在井冈山斗争实践中,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不是照抄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是对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产物。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时代课题,并在艰辛探索中取得了重要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恢复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领导党和人民拨乱反正,在纠正“文化大革命”历史性错误的基础上,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自党的党的十二大以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了历次党代会报告的主题,成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党的十三大报告以“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主题,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命题,强调“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这么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第二阶段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三阶段是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推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中,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拨乱反正中开始确立主题的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开辟的阶段;从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形成的阶段;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六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阶段;从党的十七大到党的十八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化拓展的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巩固发展的阶段。从党的从十七大、十八大报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四大发展目标。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新的战略安排,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新的“两步走”具体就是: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二、实事求是与“两大理论成果”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科学的理论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获得了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所面临实际问题的金钥匙。只有立足中国国情,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使真理的力量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在党的幼年时期,由于忙于领导实际的革命运动,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还不甚了解,因此,全党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统一的认识。就全党来讲,直到遵义会议特别是延安整风之后,才对这个问题有了真正的认识。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重大命题。毛泽东同志提出这个问题,是鉴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因为党的历史上出现右倾和“左”倾错误,都与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有关。经过延安整风,全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上开始形成共识。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一次讲话中说到:“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这里,鲜明地提出了“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些新的东西”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使命,也就是说,“解决中国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创造些新的东西”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必然要求。
近百年来,我们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主要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这一根本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主要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成果,相互联系、交相辉映,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其中,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基础,没有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就无从谈起;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升华,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毛泽东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自投身中国革命开始,就努力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具有独创性、系统性并适合中国特殊国情和革命实际的理论观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毛泽东及时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新的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虽然历经曲折,但也取得一些极其重要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毛泽东思想,是在艰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创立起来的,是被经验证明过的正确思想和经验总结。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正确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因此,它是我们党探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结晶,是推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历史征程中,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深入贯彻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坚持实事求是,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坚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个与党和国家事业同步推进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必将在指导新的历史实践中闪耀出更加璀璨的真理光芒。
三、实事求是与“三件大事”的完成和推进
“三件大事”是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他指出:“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其中,第一件大事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三件大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伟大创举,是前无古人、波澜壮阔、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在人类发展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分别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在三个历史阶段顽强拼搏、接续奋斗的伟大成就,体现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开辟和沿着社会主义目标奋进的三个重要里程碑,反映了党的历史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饱含深情地指出:“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他用“三个伟大历史贡献”、“三个伟大飞跃”、“三个新的蓬勃生机”对“三件大事”的伟大历史意义进行了精辟而深刻总结。
历史证明,这三件大事,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备受欺凌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和必然趋势,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历史还启示我们,实事求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关系我们党的生死存亡、兴衰成败的思想路线。如果没有实事求是,就干不成那三件大事,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任何时期,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思想路线问题的解决,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经常讲、反复讲,始终不渝地坚持,才能不断取得改革和建设的更大胜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排除“左”的干扰,又排除右的干扰,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深入研究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努力缔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丰功伟业。
四、实事求是与党的建设“两个伟大工程”的开创和推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坚强有力,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这是历史的启示录。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指导,从党肩负的崇高历史使命出发,从党的自身建设实际和中国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创新,大力推进党的建设,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建理论与实践不断实现与时俱进,确保了党始终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的时代命题。1939年10月4日,毛泽东同志为《共产党人》杂志撰写发刊词,把工程学的概念引入党的建设,首次提出了“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建党任务,并豪迈地把这一建党任务称之为“伟大的工程”。他指出:“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这样一个党,建设这样一个党的主观客观条件也已经大体具备,这件伟大的工程也正在进行之中。”毛泽东建党学说,是在实施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的历史创举中形成的,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推进这一伟大创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在与教条主义作艰苦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深化了对加强自身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形成并积累了许多十分宝贵的经验。通过实施这一伟大工程,我们党成功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及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和建立统一战线、开展武装斗争的特殊环境里建设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一系列问题,使党的建设这一重要法宝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巨大胜利,为中国的繁荣进步奠定了重要基石。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建党任务。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标志,党和国家实现了伟大历史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我们党围绕“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样一个党”这一根本问题,开启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新征程。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条件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在领导全党继续进行的新的伟大的工程。”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一以贯之推进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确保了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推动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执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条件,在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征程中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邓小平同志要求全党思考“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这一时期,我们党紧紧围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核心。在党的领导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由共产党来领导,这个原则是动摇不得的;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不改善党的领导就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正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政治体制和经济机制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执政党不同于非执政党,领导现代化建设不同于搞政治运动,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领导计划经济;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就要自觉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在党的建设上,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坚持民主集中制,贯彻干部队伍建设“四化”方针,增强党的团结统一,造就朝气蓬勃的领导干部队伍;要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坚决惩治腐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要从党的建设全局高度加强制度建设,着力完善党规党法、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实现党内生活民主化制度化。在正确总结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在开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征程、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党建思想逐渐形成。这一重要思想比较系统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党的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历史性飞跃。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积极应对国内外局势的深刻变化,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正式把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到了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并在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进程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推向21世纪。这一时期,我们党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的意见,联系“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将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新的实际,以改革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努力把我们党建设成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我们党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着力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党员干部队伍;要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的群众路线,继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克服消极、腐败现象;要建立科学严密的制度,更加注重从制度上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通过建立健全制度来保障党的各项建设顺利开展。这一时期,我们党深刻总结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挫折的经验教训,立足新形势下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需要,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党建理念,围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世纪之交党的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江泽民党建思想准确把握了党的历史方位,鲜明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使命,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为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作出了新的历史贡献。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新世纪新阶段党的领导事业的新任务新要求,将党的建设与时代主题、主要任务结合起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这一时期,我们党强调,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水平为重大任务,深化对共产党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认识;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要把组织建设作为基础,按照正确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要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培养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把作风建设作为关键,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培育新风正气,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把制度建设作为保障,加强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这一时期,在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中,胡锦涛党建思想逐渐形成一个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这一重要思想,不仅在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传统的党建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新思想新观点,而且首次提出了党的建设的主线,提出了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基本原理,紧密结合当今世情国情党情的实际,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党的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注入了新内涵新动力,增添了新经验新气象。这一时期,我们党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明确提出打铁必须自身硬,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在党的领导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在党的建设上,强调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把思想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坚持思想建党,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着力培思想之源、补精神之钙,持续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练就“金刚不坏之身”;要把组织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坚持好干部标准,严格党内政治生活,注重抓基层、打基础,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把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持之以恒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和“四风”整治,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要把纪律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坚持守纪律讲规矩,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要把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党的建设,大力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把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以建设廉洁政治为目标,以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为着力点,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努力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这一时期,我们党对新时代下“怎样管好党、治好党”的重大课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党建思想日臻成熟完善。这一重要思想,深化拓展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内涵,深刻揭示了党的建设与治国理政的内在统一,深刻揭示了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又一次深化,是关系党的建设全局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新的重大突破。
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回顾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不难发现,实事求是与党的历史息息相关,与党的事业兴衰成败息息相关,与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发展息息相关。从好的方面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党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的形成,以及群众路线的根本方法、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等的确立,都是以实事求是为前提或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相反,从不好的方面来讲,党的历史上出现的机会主义、盲动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右倾和“左”倾错误以及个人崇拜等都与不实事求是有关。
可以讲,在党的历史上,实事求是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思想明珠,深深镶嵌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和灵魂深处;是一股磅礴强劲的价值力量,深深塑造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行为和活动方式。坚持实事求是,既是党始终倡导的一种价值取向,贯穿于党的思想理论各方面,也是党始终倡导的一种实践取向,体现在党的一切历史创造活动全过程;既是党的思想路线,体现了党的思想理论的鲜明特质,也影响了党的历史实践,对党的历史活动和成果具有一贯而深刻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奋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总结中国共产党人贯彻执行实事求是的历史实践,我们至少可以获得以下启示:
第一,“实事”的前提和基础,是了解实际、掌握实情,加强调查研究,坚持解放思想,认真贯彻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否则,就会出现主观愿望与实际效果相背离,导致工作失误甚至产生全局性的错误。其中,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的关键一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必要条件,群众路线是坚持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实践基础,民主集中制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保障。“求是”的关键和根本,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社会、观察世界,认真研究事物内在联系,准确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第二,必须不断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由于对规律的认识是一个持续深化发展的过程,贯彻执行实事求是也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求索的过程。过去能做到实事求是,并非意味着现在和将来也能做到实事求是。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而要做到这些,既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既反对把个人的局部经验绝对化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作用的经验主义,又反对不懂得中国国情和实际工作情况,只知背诵和照搬马克思主义条条或国外其他经验做法的教条主义。
第三,必须坚定贯彻实事求是的信念。坚持实事求是,不仅是一个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问题,也是对主观世界状况的直接检验。对共产党人来讲,能否做到实事求是,是衡量有无党性和党性强弱的重要标尺,反映的是根本的原则、立场、态度问题。由于党的领导干部是执政兴国的骨干和中坚,肩负着贯彻执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责任,因此,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勇于担当的政治勇气,有一心为民的政治情怀,有联系实际和联系群众的良好作风,做坚持实事求是的表率。此外,实事求是能否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还需要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着力在全党全社会形成一种勇于坚持真理、敢于纠正错误的风气、风尚和文化,营造一种求真务实、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