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要学会和群众“拉”“家”“常”
来源:共产党员网 日期:2019-02-05 浏览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持血肉联系,增强群众感情,既要“零距离”,更要“心贴心”。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全国各地考察,在贫困户家中看灶台,在村头洗衣池捶衣服,在托老所里看望老人,在搬迁户家中问收入……每到一处,都与基层干部群众问冷暖、听心声、送祝福,把党中央的关怀带到千家万户。那一幕幕问饥寒、询冷暖的“拉家常”画面已经成为经典,使各地人民群众倍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信心。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践行群众路线,如何将党的温暖传递到人民群众心里,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需要广大领导干部始终把百姓的安危冷暖刻在心头,深入基层、心入群众,把群众当亲人,与群众交朋友,学会和群众“拉家常”。
俯下身子,“拉”近距离。拉家常,重要的是要会“拉”。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与人民群众沟通如同呼吸。《墨子》有云:“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情则乱”。当前,联系群众不直接、走进群众不真心是影响党群关系的一个突出问题。放不下“官念”,说不出群众话,在群众面前“失语”,导致干部“不知道群众在想什么”、群众“不懂干部在做什么”,为党群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学会和群众拉家常,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公仆意识,自觉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习惯与群众坐到同一条板凳说话,深入田间地头,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多说土话、群众话,在嘘寒问暖中的化解隔阂,在家长里短里拉出平等亲切,在一句温暖的许诺、一声亲切的问候中,拉近党群之间鱼水之情。
贴近群众,以“家”为本。拉家常,关键的是找准“家”。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在老百姓心里,柴米油盐、家长里短、衣食住行都是头等大事。党员干部唯有多关注人民群众的“家事”,人民群众才会拿出真情。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就是我们的榜样。1962年寒冬腊月的一天,焦裕禄下乡看望军属靳大娘时,一进屋就掀开锅盖、查看米缸、伸手摸摸被褥,然后和靳大娘亲切地拉起了家常,靳大娘内心也把焦裕禄当做了“娘家兄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群众当亲戚,把他们的诉求当家事。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跟我们说掏心窝子的话。”与群众拉家常,就是要以群众的家为家,以百姓之心为心,用心去感受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在鸡毛蒜皮的小事里解民忧,在家常里短的寒暄里暖民心。
转变作风,形成“常”态。拉家常,可贵的是做到“常”。当下,有个别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习惯眼睛“向上看”,只会在重大节日时才想到走访群众,象征性的提点“慰问品”“摆个pose,拍个照”,甚至出现“礼到人不到”,把走基层当成了“走秀”,从而令百姓生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必须经常抓、长期抓。”党群干群关系是干部作风的晴雨表。一旦脱离群众,我们党就会失去生命力,干部作风也会变得漂浮不定。广大党员干部只有经常和百姓“拉话”,才能去掉“官气”、沾“土气”接“地气”,增“和气”聚“人气”。“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唯有让“拉家常”成为工作常态,才能及时掌握群众的想法,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从而让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