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南五里桥村建好党建阵地真情为民服务

来源:党建网    日期:2017-07-29    浏览量:

  云南省大理市大理镇阳和村南五里桥自然村,位于大理古城之南的大凤公路西边,这里居住着回、汉、白等多种民族,其中回族人口占95%以上。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362户、1509人,设党支部1个,共有党员52名。近年来,南五里桥自然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导,不断加大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力度,整合党支部阵地资源,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服务功能,把为民服务的宗旨举过头顶、扛在肩上,全村呈现出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良好势头。

  建好党建阵地,构筑服务群众“便民网”

  2011年,这个村党支部号召村全体党员带头捐款,通过多方争取协调,共筹集资金近70万元,新建了400平方米的党支部综合服务楼。活动阵地的建设为党支部树起了“型”, 党支部“一班人”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思路,把服务资源整合在一起、服务项目“捆绑”在一起,尽力满足村民多样化需求,尽量做到村民办事不出村。

  做好政策宣传的“小喇叭”。在村庄四周安装了6支大喇叭,在农户家安装262支小喇叭,与党支部活动场所相接,由党支部委员定期宣讲惠民政策、法律法规和身边好人好事,及时公布党支部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及村民代表大会决议,让村民第一时间听到党的声音,知晓党的政策,发挥了“小喇叭”大宣传作用。

  开办便民“小超市”。把活动场所内闲置的120平方米集体房屋以每月300元整体出租给村民开办惠民超市,低价出租、还利于民,超市同类日用品价格与大理古城其它超市相比,便宜5%左右。

  接通金融“小网络”。协调银行、通信、电力等部门,在活动场所专门设立缴费终端和惠农机,村民不出村就可办理电费、通讯费缴纳,小额取款和惠民补助领取等业务。

  建立就医“小诊所”。争取卫生部门支持,设立行政村卫生室分诊所,在日常专业医护人员就诊基础上,邀请8名退休州市老专家每月到村义务轮流坐诊1天,做到“小病不出村”,“小诊所”运行以来,已先后接诊群众860多人次,其影响力已辐射到周边村组。

  建成农家“小书屋”。在上级党组织的关心帮助下,党支部通过各种途径,在综合二楼建起了各种藏书、杂志、报刊共有30000余册的农家“小书屋”,党员值班建起了借书登记簿,在农闲和下雨的时候,村民自发来到“小书屋”,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致富信息,补充“正能量”。

  奏响和谐“小舞台”。投资15万元,在活动场所建成了篮球场,安装了健身器材,方便了村民健身娱乐,并积极组织开展文艺表演、广场舞、篮球比赛、健康义诊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健康意识,增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在全村树立了崇尚礼仪、健康向上、团结和谐、互帮互助的文明新风尚。

  发挥党员作用,坚持为民服务“零距离”

  在村党支部倡导、党员自愿参与的前提下,推行党员到活动场所义务值班联系服务群众,每天由2名普通党员到活动场所义务值班,不论是星期天或者是节假日,不论是刮风或者下雨,党员轮流值班在管理活动场所的同时接待群众来访,答复、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让群众“不出村、不上访”便可反映和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了“党支部活动场所门常开、党员人常在、群众常来往”。 同时,明确了党员轮流值班十项制度。

  马文涛是南五里桥村的一名普通党员。最近,村党支部活动室轮到他值班,他总是早早到党支部活动室开门,在这里,老百姓对村里的工作或近期相关政策有什么疑问,他尽己所能的进行解释,并积极与村委会沟通联系,确保第一时间掌握、解决老百姓提出的问题。有人来借书,马文涛就认真的做好登记,村民们都走了,马文涛还要打扫卫生,收拾报纸书籍,最后一个离开党支部活动室。阵地的建设为党支部竖起了“形”,党员轮流值班制度则为阵地注入了“魂”。

  回族村民马翔龙与马利军两家家住清真美食一条街苍洱大道边,双方因为房屋盖成后滴水界址发生纠纷,长期处于争吵不和状态,两人还闹到了村民小组党员义务轮流值班室。值班党员在值班日记中进行了详细的登记,并且及时反馈给支部,支部委派村老支部书记等有关人员深入了解实情,及时协调沟通,使纠纷得到妥善解决。

  无职党员值守,也是检验党员践诺的“试金石”。推行无职党员义务轮流值班制度,是南五里桥自然村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中,为让村民享受到方便、快捷、贴心的服务而着力打造的党建服务品牌。3年多来,值守党员共接待来访群众628人次,受理群众民情事项92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78个。

  倡导互助互帮,实现美丽乡村“新梦想”

  这个村党支部探索实施的“无职党员义务轮流值班制度”,进一步增强了党员的存在感、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密切了党员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

  2007年,这个村党支部积极号召党员群众捐款,整合各类项目建设剩余资金共计30余万元,设立了南五里桥自然村“党员关爱互助基金”。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村内帮扶、救济保障机制。基金由专人管理,实行动态发展,主要用于帮助生活困难、突发重大疾病、遭受重大灾害的党员群众。龙俊伟是南五里桥村的村民,今年36岁他检查出患有尿毒症。为了与病魔抗争,龙俊伟每星期要化疗2次,一边要饱受病痛折磨,一边还要为经济发愁,龙俊伟一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党支部了解了龙俊伟的情况,通过“关爱互助基金”补助其1.7万元,还为其读书的孩子提供帮助。在最困难的时候,龙俊伟一家感受到了党和群众的温暖。7年来,基金会共帮助村民10户近30人,支出帮扶金15万元,帮贫助困、互助互爱的美德在南五里桥村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党支部把健全完善党内激励关爱帮扶机制作为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有力抓手,不断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每年由村党支部牵头,在重大节假日对75岁以上老人、常年卧床的病人、生活不便的残疾人以及教师予以每人200元的生活补助,对考录大学的学生予以每人500元的奖励,每年慰问奖励各类人群共计150人次,慰问金额达3万余元。

  这个村党支部还依托区位优势,结合本村多民族共居的实际,以伊斯兰饮食文化、旅游运输为内容,发挥党员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带领全村多方筹资金3700万元,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将苍洱大道打造成清真食品一条街。先后投入120多万元,完成了村内400米清真路、500米村南道路的水泥硬化,村内街道安装了街灯80盏,完成了78户建筑风格整治,刷白围墙1300平方米、彩绘围墙2100平方米、新修围墙80米。同时,投入20多万元新修2个小广场,制作50个仿古木花盆。党支部多方筹资近100万元进行水泥硬化并对道路两旁进行了绿化美化和彩化亮化,保护性地修建了村内“古龙井”,新修了“古龙亭”,打造了“古井流泉”景观。沿村内南北主街道路两边墙壁呈现了18座大理有名的清真寺历史古文化照片。村中清真寺是全市18座清真寺规模最大的一座,是大理市伊斯兰协会、《大理伊斯兰教研究》编辑部所在地,是大理市伊斯兰文化传播和展示的中心。党支部带领党员干部村民集资成立了南五里桥经文学校,目前,在校师生300多人,接收外籍学生80多人。村党支部倾力打造“清真美食一条街”, 投资48万元,安装了120盏太阳能路灯。为抓好村里的综治维稳工作,建立了村综治维稳检测工作室,成立了以党员带头的综治维稳巡逻队,投入10.8万元在全村主要道路口安装了22个摄像头。

  通过互帮互助,在南五里桥村已经形成了先富帮后富、致富不忘他人的良好美德。全村成功发展起建筑工程机械、清真饮食服务等特色产业。目前,全村开办餐馆30多家、特色客栈20多户,有2个物流运输公司、3个旅游公司、1个工程机械公司,拥有小轿车、中巴车300多辆,全村“家家有产业,户户有轿车”,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1.5万元,形成了人居环境优美、村民生活富足、民族团结和谐的喜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