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出政绩,“将来时”变“完成时”…… 基层汇报材料能拧出多少水分

来源:党建头条    日期:2018-09-27    浏览量:

  工作汇报等文字材料,是党政机关推动工作、了解实情、总结经验得失的有效载体,一份好的材料对工作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但是,一些地方工作材料套路化严重。

  一样的话要说出不同的花儿

  西部某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要承办一场工作会议,县上多位领导都要出席讲话,管委会里几名负责起草讲话文稿的干部有点“犯难”。

  “同一个会议主题,几位领导都是要表达督促工作落实的意思。但我们拟讲话稿时必须有所区分,同样的意思要用不同的话来表达,大量时间花在了绞尽脑汁遣词造句上。”其中一名干部坦言,自己长期负责材料起草,有时候一天就要出一份材料。重压之下,自己很难到基层实地调研,写材料时往往是从各部门要来基础材料进行二次加工,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

  为了能向上级机关充分展示自身的工作成绩,一些基层单位在撰写材料时“添油加醋”。

  北方一省会城市交管部门干部小方说,在撰写当地交通事故处理情况的材料时,上级仅要求上报违章量、事故量等几组数据,但单位领导认为这样写太过简单,要求加入领导如何重视、开了几次会、作了几次指示等内容。如此一来,原本1页纸就能说清楚的事,被扩充到了6页。“结果材料交上去之后,上级机关也仅仅提取了几组关键数字,费力写出来的东西并没有派上用场。”

  不久前,一组干部坐在投影仪前逐字逐句“推材料”的漫画,引起不少基层干部的共鸣。在某直辖市工作的机关政工干部刘波(化名)说,撰写汇报材料时,他们会努力将一级标题、二级标题起成“对仗体”,就是为了材料能亮眼、好看。

  在这个仅有35名干部的业务单位,就有8人专门负责撰写各类工作材料。曾经为标题中是用词“深钻”还是“深挖”,几个人讨论了半个多小时。

  在个别地方,工作材料甚至“千文一面”。西部一厅级单位的中层干部说,有时针对一个问题,几个地市上报材料中的主要内容几乎一模一样。上级机关最想了解的,各地因地制宜出台的具体措施却基本看不到,令人哭笑不得。

  不良文风,“套路”几许?

  基层干部坦承,工作材料不同于一般文章,要符合一定的体例和文法,重视材料写作并精益求精无可厚非。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材料走偏了。

  ——追求“形式美”,“穿靴戴帽”“虚功”多。单位如何重视,开了几次会,出台了多少文件,制定了多少工作方案……一位在机关中撰写材料的干部如此吐露“心得”:这些内容是否写进材料,本应视情况而定,但实际上却必不可少,否则领导会担心上级“觉得我们工作不到位”。有时为了出新、出彩,还要挖空心思提炼几个新概念、造几个新词,力求文字工整对仗,包装好看,“这样才好引起关注”。

  黄河沿岸一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副县长说,自己曾就一个扶贫项目进展到基层调研,但部门提交的汇报材料中加入了许多无关的内容,看似充实,涉及这个项目的却很少。“其实我已经亲眼看到项目进展,部门负责人在现场口头交流即可,但他们还是撰写了材料,有用信息也不多。”

  ——新瓶装旧酒,“将来时”变“完成时”。刘波说,有些工作刚刚开展不久,上面就催着让汇报进展,工作不够只好“材料来凑”:要么“新瓶装旧酒”,将过去开展的工作装到新的工作主题中;要么“将来时”变“完成时”,把工作计划当作成绩来汇报。

  这样的案例,曾经发生过。一个县级部门提供的扶贫工作材料中,谈到县中学与某高校附中正在开展结对帮扶,选派了一批教师到这一高校附中进修培训。仅从材料上看,这项工作似乎已卓有成效。但当媒体“按图索骥”来到材料中所提到的县中学,想要采访接受培训的教师,才被告知“双方只是达成了初步协议,实质性工作还没有开展”。

  ——化简为繁长篇大论、面面俱到淹没主题。一位干部坦承,现在各级下发的文件大多比较扎实、言简意赅,但在撰写汇报材料时,有些领导还存在“求长不求短、求全不求缺”的思维定式。本来几段话就能说清楚的事,非要写成数页的长篇大论,有时反而让材料主题不突出,让阅读者在字里行间努力寻找有效信息。

  “其实我想看到的,是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说清楚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有什么经验得失,有哪些不足。和具体工作无关的内容我基本都会跳过不看。”前述西部一厅级单位中层干部直言。

  以扎实作风推进优良文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改进会风、文风的政策措施。不少干部表示,和过去相比,近年来基层文风已经有了明显改进。

  事实上,文风背后是作风。“长、空、旧”“套路化”的工作材料,折射出一些地方和干部的思维和作风需要改进。

  对政府部门而言,重视工作材料并无不可,撰写并形成材料的过程,也是总结思考的过程。但是,材料应该是客观全面的,以帮助我们总结成绩和经验、正视问题和不足。如果不重实效实干重包装,把精力放在“材料美化”上,搞“材料出政绩”,那么就是给材料披上了形式主义的外衣。

  在中央大力要求改进会风、文风的当下,基层少数干部仍习惯于“材料出政绩”的惯性思维,是自身思想落伍、没有跟上中央要求的结果。基层需要能写出务实、扎实材料的“笔杆子”,更需要能深入一线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泥腿子”。

  好的工作材料来源于实践。一份经过认真调研,经验总结到位、问题分析透彻、对策建议可行的好材料,可以很好地推进工作。要挤掉材料中的“水分”,就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让干部有更多时间精力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用过硬的工作作风创造出经得起历史考验、人民认可的实绩,作为工作材料的生动素材,以扎实的作风改进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