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考评不能走偏变味

来源:人民论坛网    日期:2018-12-11    浏览量:

  又是一年岁末时,各类年终考核纷至沓来。有的地方一些考评却在实施过程中变了味,各种考评乱象屡见报端。有的单位对年终考核抱着应付心态,实绩不够、笔头来凑,材料靠编、业绩靠吹、现场靠演;有的人对年终考核打错了主意,认为平时工作做多做少、做好做差不重要,关键在于考核阶段提前“包装”好、“打点”好、“临时抱佛脚”。

  干群“协力合作”提前应对

  据媒体报道,在四川省西充县政府网站挂出的一份某乡2018年脱贫攻坚督查方案中,竟然把“迎检”列为督查内容之一,提出“乡党委、政府根据工作需要,以贫困人口退出为目标,组织1至2次集中督查,查退出标准、退出程序、退出档案、退出满意度,宣传政策,演练群众迎接检查及评估的准备情况”。对群众如何迎接检查及评估,不仅要进行演练,还作为当地自查内容,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钻研与取巧,由此可见一斑。

  检查考核一直是“老配方”,增加了干部的投机心理,助长了取巧作风,如此一来,基层从迎检到落实,都耍起了套路,使得很多工作停留在纸面不落实,项目定位在点上不扩面,迎检“盆景”打造得相当“高产”,而面上“风景”却难尽人意。

  费尽心思求“出彩”

  11月20日至22日,河南省卢氏县组织2018年项目观摩活动,22日中午,集中观摩活动即将结束,正当相关单位负责人为自己的“出彩”表现暗自得意时,县委办、县政府办发出的《紧急通报》犹如当头棒喝,对他们严肃批评,“出彩”变“出丑”,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按惯例项目观摩结束要点评、打分,在年底实绩考核中占有较大比重,各单位历来十分重视。怎样能使工作“出彩”,“亮点”闪现?这些单位费尽心思,制作摆放了展板,组织干部职工统一着装、佩戴绶带迎送,还在观摩现场摆放了食品,给观摩人员集中乘坐的大巴车上放了零食。本想展示单位形象,在评比上争先,没想到弄巧成拙,受到了通报批评。

  或消极配合,或投机取巧

  有一些基层干部对杂乱的年终检查考核深感厌烦,但碍于情面,只能抱着混一混的心态做一些包装,按部就班迎接检查,在年终考核中维持中游水平。

  一位基层公务员反映,考核要求他们要在上级部门的微信公众号发文章,且发表后必须达到一定阅读量。“不求考核排第一,但也不能让领导脸上无光,只能‘自掏腰包’找刷票公司搞定。”

  面对杂乱繁多的年终考核,相比这些消极配合的干部和单位,还有一些干部和单位十分“尽心尽力”。

  某地司法系统下属的劳动争议调委会工作人员介绍,年底基本上每个条线都要下来检查。“就说一个台账,调委会日常只有两个人,覆盖的商圈数十万人,光做调解就已经口干舌燥,哪有时间一个个详细记录在案?”这位工作人员坦言,我们索性临时雇了一个中文系的大学生帮忙。“可他怎么知道你们一年里做了哪些调解?”“编呗,就像写小说一样。”

  年终考核需要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才能给干部减负。

  年终考评,是对一年来工作的“大总结”“大梳理”,及时回顾、有效总结当年工作情况,有利于改善工作、促进发展。然而,年终考评背后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得不令人警惕。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问问群众要什么。若只想领导看什么,不问群众要什么,考核的内容必然远离群众呼声,更会招致基层干部反感。最终得到的只能是以形式“应付”形式、以虚假“装饰”虚假。

  此外,检查考核不可过多过滥。习近平近日强调“要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针对的就是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可谓说出了基层干部的心声。

  此前有基层干部表示,“上级来检查一次,我们就得通宵至少一宿,白天应对各种检查、会议,只有晚上才能消停干活,每天一两点睡觉。”的确,制定考核标准的部门过多,条条多、块块少,基层肯定应付不过来。

  一边是敷衍应付、流于形式、弄虚作假;一边是办法陈旧、有失公允、一事多考,考核指挥棒两端的问题的确由来已久。

  解决考核过多过滥,一定要在顶层设计上做文章。不能把考核简化成一张年度成绩单、一份工作流水账。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包括标准统一、执行公正、健全追责机制等方面。考核作为一种监督与激励机制,应充分考虑差异化与人性化,避免弹性大、一刀切和“拍脑袋”决策,如此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