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建强“四支队伍”按下乡村振兴“快捷键”

来源:西宁市委组织部    日期:2021-10-14    浏览量:

  近年来,西宁市紧扣新时代农村基层组织党组织建设和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要求,持续建好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后备干部、乡土人才“四支队伍”,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选优“带头人”,筑牢振兴堡垒

  坚持把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作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推进乡村振兴的着力点,结合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严格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和资格联审制度,选优配强912名村党组织书记,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一肩挑”比例达71.38%。持续组织开展村干部学历素质提升工程,535名就读大专班、中职班的村干部进入“两委”班子,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占比达36.33%,450名党组织书记兼任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新鲜血液、提供组织保障。实施村干部履职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对5111名新选任村干部进行培训,着力提升履职能力,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努力成为推动“三农”工作的顶梁柱和主心骨。建立“基本报酬+4项补贴”构成的村“两委”成员年度报酬体系,村干部最高月报酬达6756元,进一步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配强“拓荒者”,提升振兴动力

  坚持把强化驻村帮扶力量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选派336名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673名驻村工作队员驻村工作,确保驻村队伍不撤,帮扶力量不减。坚持严管厚爱,加强对驻村干部的关怀和激励,全面落实驻村待遇保障相关政策,督促选派单位为驻村干部购买意外伤害保险,认真落实每年每个驻村工作队4万元工作经费、生活补助、艰苦边远地区工资水平补差和乡镇工作岗位补贴,为驻村干部全身心投入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严格执行“一季一考评一通报”机制,从工作职责、督查考核和保障激励等方面扣紧责任链条,保证一线干部真蹲实驻、真抓实干。

育好“后备军”,激发振兴活力

  认真落实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晋级工作机制,将群众认可、工作负责、符合任职条件的纳入一级台账并加大培养帮带力度,投身于乡村振兴工作。截至目前,储备后备干部7766名。挂牌成立“西宁市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孵化基地”,培训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600名,辐射带动1.2万名农民创新创业。建立发展年轻党员重点培养人台账,对1841名返乡创业大中专毕业生、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等35岁以下优秀青年采取“一对一”结对帮带的方式跟踪培养,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制定入党积极分子数量和质量“双调控”计划,推行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发展党员全程纪实、责任追究和预警机制。今年以来,发展党员1487名。

建强“智囊团”,集聚振兴合力

  制定出台《西宁市实施“三乡工程”助推乡村振兴工作方案》,县区选拔乡土拔尖人才710名,开展理论宣讲、技术服务等活动1611场次,服务带动发展特色产业项目101个,充分激发了乡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活力动能。组织735个团队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重点人群52.32万人,选派60名骨干教师赴乡镇支教,选派210名科技特派员到村指导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有效推动人才下乡、资源下沉、服务下移。坚持培育和回归相结合,大力推进“三乡工程”,建立高效农业等高层次人才领域“师带徒”培养机制,充分挖掘“土专家”“田秀才”等能人资源,引导优秀人才创新创业,投身乡村振兴。组建全市村集体经济专家指导团,择优遴选97名各类专家联点指导全市287个村,传授致富经验、解决技术难题,指导县区打造133个乡村党建示范点,10个示范带,3个示范区,初步构建连点扩面、组团发展、资源共享、整体提升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