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组织工作盘点】严管实抓促有为
——2016年干部工作亮点扫描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日期:2017-01-22 浏览量:
2016年是严管干部落实处的重要一年。防止干部“带病提拔”、推进能上能下、从严管理监督、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提高培训实效、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从严管理干部的螺丝越拧越紧。各地各部门严管实抓,把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切实贯穿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努力培养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干部队伍。
——编者
严防干部“带病提拔”
201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为做好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坚持把责任挺在前面,以责任追究压阵,打牢日常了解、综合研判两个基础,抓好动议审查、任前把关两个关键,坚决让“带病”干部止步。
破解“带病提拔”这一顽症痼疾,必须严格履行干部选拔任用程序,陕西、内蒙古、海南、天津等省区市为此出台相关办法,科学规范选任程序,防止程序空转走过场。甘肃兰州市、江苏徐州市、山西天镇县等地对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纪实,重点严把干部选任责任告知关、干部档案事项审核关、干部涉信涉访核查关,一旦出现问题,追根溯源,倒查问责。浙江宁波市围绕启动动议阀、聚焦动议源、形成动议案、闭合动议环等关键环节,探索形成了干部动议工作的全链式流程。
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必须把知人识人的功夫下在平时。青海开展县委书记人选无任用推荐考察,重庆将干部考察的范围从工作圈延伸到社交圈、生活圈等,天津把干部在关键时刻、重大关头的表现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途径和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厦门市每年确定干部走访计划,在日常走访中了解干部。
通过源头预防隔“病源”、全程把关筛“病号”,着力形成责任清晰、措施有力、相互衔接、完整闭合的防范机制,坚决挡住那些在政治品质、道德品行、廉洁自律等方面“带病”的干部,努力将干部“带病提拔”发生率降到最低。
能上能下动真格
《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实施以来,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具体办法或细则,明确了“下”的标准,规范了“下”的方式,疏通了“下”的渠道。
浙江、海南、四川、宁夏、青海等地出台具体办法,明确细化“下”的标准,让干部“下”得规范。2016年4月,湖北对28名在履职能力、精神状态或担当作为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厅级干部,进行组织调整,其中8人被免。亮明标准、划定底线,西藏细化不适宜担任现职11种情形,列出“六个绝不使用”负面清单。成都市、济南市、广西玉林市、青海海晏县等地根据实际情况,突出更严更实要求,对“下”的情形进行了丰富和拓展。
疏通拓展“下”的渠道,让干部“下”得服气。各地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评价干部,河北、四川等地每半年对干部工作状态、履职实效、作风能力等进行一次初步分析研判。北京通州区通过近距离接触、贴近式考核、多角度分析、立体化监督,多维度辨别,对干部的突出问题进行精准“画像”、分类施策解决“下”的问题。在作出“下”的调整时,湖北、福建、云南等地当即明确干部“下”后的新职务或工作安排,并定期进行谈心谈话,跟踪了解和掌握“下”的干部情况。
让有能力的干部“上”,让那些能力不足、心猿意马的领导干部适时地“下去”,干部的担当精神和主动作为意识明显提升。
抓早抓小抓经常
2016年3月,全国干部监督工作座谈会召开,从严监督的导向更加鲜明。各地进一步完善干部监督制度,将严的要求贯彻干部监督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把从严管理功夫下在平时。各地在健全日常谈话提醒、函询诫勉等机制上发力,对干部身上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处理。中组部印发《关于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进行提醒、函询和诫勉的实施细则》一年来,共提醒、函询、诫勉干部37.5万人,其中中管干部510人。贵阳市建立问题线索柔性约谈工作机制,使“红脸出汗”成为常态。黑龙江鹤岗市建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日常巡视考察档案,对巡视考察纪实表、谈话记录、评价意见等资料详细备案,全程纪实。
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执行更加有力。各地主要抓住如实填报、深入核查、结果处理3个环节,进一步加大抽查核实力度。辽宁抚顺市通过实地访、专门谈、重点核、网上查,将监督工作向关键领域和重点人员延伸。北京大兴区、河南开封市祥符区等地对不如实报告或隐瞒不报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限期改正、责令作出检查、诫勉谈话、通报批评或者调整工作岗位、免职等处理。
抓住“关键少数”,建立健全对一把手的监督机制。广州市、江苏盐城市大丰区、安徽砀山县等地加强上级党组织对下级一把手的管理监督,形成对一把手权力有效制约。同时,对一把手身边人的监督力度加大,北京、广东、重庆、新疆等地先后制定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行为的规定。
专项整治工作不断深化。各地持续开展“整治违反干部任用标准程序、跑官要官和说情打招呼、三超两乱、干部档案造假、领导干部违规兼职、裸官”等6项重点整治,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审核中发现的干部档案造假问题进行严肃查处,净化了干部队伍风气,使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想造假成为干部共识。
开启全天候探照灯,用严密的制度,让从严管理、从严监督时时在、处处在、事事在,使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容错纠错让干部放胆干事
2016年,“容错纠错机制”成为干部工作热词,引起广泛关注。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坚持以支持干事、鼓励创新、保护担当为目标,积极探索建立干部容错纠错机制。
黑龙江、陕西、福建、深圳等省市纷纷出台相关规定,划出干部容错的行为界限。西藏明确在干部坚守忠诚、安全、质量、环保、稳定、廉政“六条底线”的前提下,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过错。济南市提出容错应秉持三项原则,客观看待和正确处理干部在干事创业中出现的问题。
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制度为准绳,规范容错的具体程序和操作流程。浙江义乌市明确容错按照申请、初核、调查、认定、实施、答复6个步骤进行。南宁市武鸣区建立澄清保护机制,妥善处理涉及改革创新的信访举报。西宁市出台规定,予以容错的单位和个人,可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中免予扣分或“一票否决”,在干部提拔任用党风廉政审查中免予“一票否决”。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敢闯敢试的精神、迎难而上的勇气、舍我其谁的气魄。以容错纠错机制撑腰,把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及时用起来,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激励更多的干部勇挑重担、奋发有为。
干部培训突出党性教育
2016年是全面贯彻《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的第一年。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条例》精神,扎实有效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把党性教育放在干部教育培训第一位,锤炼思想定力、战略定力、道德定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016年,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青海对新任职的103名省管干部、县委书记集中开展党性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固根守魂。
以需求为导向,培训更具针对性。各地紧密结合中心工作、重点业务,开展各类培训,提高培训实效。杭州市把服务保障G20峰会作为教育培训各级领导干部的“大课堂”,聚焦G20维稳保障等中心工作举行专题培训。河北廊坊市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解决干部思想上的疙瘩、工作上的难题、能力上的短板,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支持。新疆哈密市通过大数据分析,合理布局培训结构、精准调整培训框架、按需制订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不断刷新、需求导向凸显、方式方法更加灵活……教育培训让各级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大局大势上来,政治素质和专业化能力不断提升。
考核评价注重实绩
有什么样的考核评价,就会有什么样的干部队伍。2016年,各地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要求,完善考核指标、考核办法,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成效,是今年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陕西、河北等地围绕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工作成效来设置考核指标。青岛市围绕五大发展理念,设置单独的开放发展考核板块,引导激励各级干部干事创业、进位争先。
2016年5月,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座谈会召开,明确“在脱贫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的新导向。各地坚持脱贫一线考干部,让脱贫实绩说话。西宁市把全市157名脱贫工作队干部列为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先后选拔13名脱贫攻坚一线和专门从事脱贫攻坚工作的优秀干部担任县级领导职务。云南昭通市、福建宁德市等地组成考察组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实地察看、评价干部德才与实绩,探索实行观察考验期制度,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河北魏县对于脱贫攻坚业绩突出,成效明显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
各地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强化考核结果的实际运用。苏州市吴中区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班子调整配备的重要依据。新疆民丰县把年终考核结果运用到干部教育培训、问责处置、提拔任用中。北京朝阳区、贵州织金县等地对在考核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采取培训教育、警示提醒、诫勉谈话等措施限期整改,促进干部监督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