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课题组编著

来源:延安精神库    日期:2020-12-11    浏览量: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过程

  张思德,因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演讲而家喻户晓;为人民服务,因毛泽东称颂张思德的平凡业绩和崇高风范而深入人心。

  张思德,1915年生于四川仪陇县,家境悲苦。他于1933年参加红军,多次英勇战斗,屡建战功,被战友们誉为“小老虎”。在长征途中,他主动承担更多的通讯工作,夜间不断为篝火加柴,温暖他人,还带头尝百草。1937年,张思德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被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连当通讯班长。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他带领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黄沟的深山老林中烧木炭。他们苦战了三个月,经过伐树、打窖、烧火、出窑、捆扎、运输等数道繁重的工序,终于把八万斤烧炭运到了延安。1941年,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为克服经济困难,他随警卫营到南泥湾开荒,带领全班战士,克服生活上的许多困难,努力完成上级交给的生产任务。他于1942年被调到中央警卫连当战士,1943年被调到枣园,为毛泽东担任警卫员。1944年,为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张思德主动带头到安塞县石峡峪办生产农场,担任副队长。1944年秋,组织上再次派他到安塞县烧木炭。同年9月5日,张思德在修理新挖成的窑洞时,突然发现窑顶掉落土块,凭着丰富的打窑经验,他知道窑洞要塌,于是果断地将战友推向窑外,自己却被深深埋在窑内。

  就是这位勇敢而平凡的战士,无论在与敌人的战斗中,还是在连队日常生活中,他都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时时处处为人民利益着想,时时处处为他人服务,时时处处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张思德以其平常的人生,顽强的精神,淳朴的态度,艰苦奋斗的作风,以及乐于助人的品格,实现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体现了大公无私、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情操。张思德牺牲的消息传到枣园,党中央和毛泽东十分痛惜。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在枣园举行一千多人的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联,并发表了即席讲演。毛泽东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他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①

  当时讲演的内容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速记室主任张树德做了符号速记,后来李克农要罗青长和许立群两人整理毛泽东这个讲话。稿子整理出来后在中央警卫团的团报《战卫报》上登出。延安《解放日报》负责人看到这篇文章后表示要转载,通过叶子龙把它送给毛泽东审读。文章经毛泽东认可后发表在1944年9月21日的《解放日报》上。1953年,这篇文章以《为人民服务》为题,被正式收入《毛泽东选集》。②

  张思德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偶然的,但“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提出和形成却具有必然性。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要求。

  “为人民服务”思想并非中国共产党人的原创,它首先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贯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早就有“人民”、“人类解放”的提法。马克思在谈到“对国王来说,一切政治因素中最危险的是人民”时,说“真正的人民即无产者、小农和城市贫民。”③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④在《法兰西内战》里,马克思指出,巴黎公社选出的代表“为了服务于组织在公社里的人民”⑤。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中指出,真正自由的、公开同无产阶级相联系的写作,“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一万个上层分子’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⑥这些都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有“为什么人谋利益”、“为什么人服务”等思想,其核心内容是为“绝大多数人”,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这是为“人民服务”的理论来源。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还来源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强调为国家、民族而奉献的精神。如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爱国观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岳飞的“精忠报国”的精神品质;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高尚情怀,都体现了中华儿女为国家、为民族的兴亡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道德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至公无私”的理念。如《诗经》提出的“夙夜在公”观念;《史记》中提出“极身无二虑,尽公而不顾私”的高尚品德。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为公而牺牲个人私利的观念,如“天下至公也,一身至私也,循公而灭私,是五尺竖子成知之也。”梁启超也提出“团体之公益,与个人之私利,时相枘凿而不可得兼也,则不可不牺牲个人之私利,以保团体之公益。”如果清正廉洁而没有私心,说一句话百姓就会信服,齐心协力。如《淮南子·修务训》里讲“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韩愈也说:“古之所谓公无私者,其取舍进退无择于亲疏远迩,惟其宜可焉。”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重民、贵民、利民思想。如孟子讲“民为责,社稷次之,君为轻”。墨子说“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颜元认为“富天下,强天下,安天下为最大功利。”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正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批判地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正如张闻天所说:“旧文化中也有反抗统治者、压迫者、剥削者,拥护被统治者、被压迫者、被剥削者,拥护真理与进步的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因素。……对于这些文化因素,我们有从旧文化的仓库中发掘出来,加以接收、改造与发展的责任。这就叫‘批判的接收旧文化’。所以新文化不是旧文化的全盘否定,而是真正‘发扬光大’。新文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奇怪的东西,而是过去人类文化的更高的发展。”⑦

  延安时期,我们党有了比较巩固的根据地,在根据地有张有法地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建设,有了正反两个方面的革命经验,有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比较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并经过延安整风和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和教育运动,使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深入地进行理论探索和研究,这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并成为全党的共识提供了实践经验和历史根据。“为人民服务”思想是随着中国革命实践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在党和毛泽东的许多文件、讲话中,都提到“援助工人阶级”、“帮助群众生产”、“改善群众生活”、“不谋私利”、“唯一地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等提法,实际上包含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1933年8月,毛泽东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指出,共产党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要使群众由衷地说:“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⑧

  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作为“为大多数人民所信任”的政治领导者,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朋友,每一天都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自由解放,站在革命战争的最前线”⑨。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说:“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⑩

  1939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孔子的哲学思想》一文给张闻天的信中,明确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概念。他在批判孔子的“知仁勇”的道德观时说:“孔子的知(理论)既是不根于客观事实的,是独断的,观念论的,则其见之仁勇(实践),也必是仁于统治者一阶级而不仁于大众的;勇于压迫人们,勇于守卫封建制度,而不勇于为人民服务的。”(11)

  1939年12月1日,毛泽东在为党中央写的《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中,提出各级党组织要欢迎“为工农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12月21日,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说,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12)

  1940年1月初,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1月15日,毛泽东在为吴玉章祝寿时谈到马相伯说,一个之所以可贵和受人尊敬,要有一个标准,就是“他一辈子总是做好事,不做坏事,做有益于人类的事,不做害人的事。”(13)

  1941年11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宣布:“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14)

  1942年3月,毛泽东在《关于共产党员与党外人员的关系》中指出:“共产党的唯一任务,就在团结全体人民,奋不顾身地向前战斗,推翻民族敌人,为民族与人民谋利益,绝无任何私利可言。”(15)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我们的文艺要为工农兵群众服务。(16)

  1943年7月,中共中央为抗战六周年纪念宣言说:“共产党员应该紧紧地和民众在一起,保卫人民,犹如保卫你们自己的眼睛一样,依靠人民,犹如依靠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一样。”“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他们生根于人民之中,他们是人民的儿子,又是人民的教师,总是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17)

  在为纪念张思德正式提出为人民服务之后,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精神成为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的座右铭。此后,毛泽东在多篇文章和报告中提出“为人民服务”。如在《两个中国之命运》中提出:“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在《论联合政府》中论及人民军队的性质时,毛泽东说,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不是为着少数人的或狭隘集团的私利,而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18)七大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与工人群众、农民群众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的联系,并经常巩固和扩大这种联系。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理解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科学内涵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9)一定的个人、政党或政治集团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有三种选择:一是为压迫人民、剥削人民的反动统治阶级服务;二是为个人、小集团的利益服务;三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根据“为什么人服务”为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的阶级、阶层、集团或个人的政治归属。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最彻底的民族解放的先锋队。”(20)“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21)从政治上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我军的根本宗旨;从伦理上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取向。

  “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22)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23)从程度上说,共产党人是“大公无私的民族的阶级的英雄”,要忠心耿耿为民族、为阶级、为人民、为党而工作,要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24)从时间上说,共产党员应该终其一生为人民服务。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干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精神,并不是否定共产党员个人的正当利益。应该将个人利益与革命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党的利益统一起来。“把个人利益服从于全党的利益,把个别党的组成部分的利益服从于全党的利益”,(25)“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这样才算得一个共产党员。”(26)当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革命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时,要首先想到人民的利益,甚至为了人民利益而作出必要的牺牲。

  “无论在什么问题上,一定要能够同群众相结合。”(27)共产党是人民的一部分,“是人民的代表”;要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与人民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热爱人民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和群众打成一片。要密切联系民众,而不是脱离群众;要站在民众之中,而不是孤立于民众之外;要站在民众之下,虚心学习,诚心请教,而不是站在民众之上,自以为是,称王称霸;要站在民众之前领导斗争,而不是站在民众之后指手画脚。要经历群众斗争的大风雨,见群众斗争的大世面,综合概括群众的道理和经验,宣传教育群众,启发提高群众的觉悟;而不是“见群众不宣传,不鼓动,不演说,不调查,不询问,不关心其痛痒,漠然置之,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党没有人民,便等于鱼没有水,便没有生存的必要条件。”“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28)要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命令主义、尾巴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骄傲自大的工作态度等项弊病”,“因为它们脱离群众”,与群众的要求不适合。(29)“我们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我们人人要有彻底的革命精神,我们不要有一时一刻脱离群众。只要我们不脱离群众,我们就一定会胜利。”(30)只要我们建立鱼水般的党群关系,“只要我们能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信任群众,紧紧地和群众一道,并领导他们前进,我们是完全能够超越任何障碍和战胜任何困难的,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31)

  共产党“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32)为人民群众服务,就是处处想到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根本区别,也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共产党代表了中国工农大众的最大利益,也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关心和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要求全党关心土地问题,农业生产问题,合作社问题,吃饭问题,穿衣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生小孩子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嘛,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土地政策、经济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税收政策、减租减息政策等,组织、领导、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人民的福利,提高人民的政治觉悟,参与民主政权建设,发展大众文化等,时时处处都体现了关心群众生活、为群众谋利益的宗旨。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33)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任何困难也压不倒我们,我们却能克服任何困难。要相信群众的多数,首先是工农基本群众的多数,这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共产党不能把自己当作群众的救世主,不能把党和政府的指示和法令当作对群众的恩赐,不能代表群众包打天下。共产党应该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宣传、教育、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自己认识真理、自己解放自己;共产党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而是诲人不倦的教师,既要反对党包办一切的观点,也要反对“群众要怎样办就怎样办”的观点。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中说,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34)

  “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35)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的政治路线、认识路线和组织路线。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愿望出发。当群众还没有决心、还不愿意实行改革的时候,就要耐心等待、耐心地教育,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而失败。正确的领导意见只能反映群众的意愿和利益,只能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36)

  “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37)这实际上提出了检验和判断共产党员一切言行的标准。与人民利益适合的东西,我们要坚持下去,与人民利益矛盾的东西,我们要努力改掉,这样我们就能无敌于天下。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38)他说,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有什么不好的东西舍不得丢弃呢?有什么缺点错误怕被批评指正呢?如果改正了缺点和错误,我们就能团结更广大的人民,我们的事业就能获得更快更大的发展。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论基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是建筑在沙滩之上的空中楼阁,除了植根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以外,还具有深厚的科学理论作基础。

  首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决定的。为少数人谋利益,还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所有政党的本质区别。共产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条件的学说;无产阶级是实现人类解放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的解放运动;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39)无产阶级政党的利益同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然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同资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资产阶级在同封建阶级斗争时,尽管爆发过“作为现代无产阶级的发展程度不同的先驱者的那个阶级的独立运动”,但是总的说来,还是有理由“认为自己同时代表当时的各个劳动阶级的利益。”(40)然而在其成为统治者以后,资产阶级国家及其政党都以维护资产阶级对内剥削本国劳动人民、对外掠夺和压迫被压迫民族为己任。为了掩盖剥削和掠夺的实质,资产阶级的国家及其政党,从不忘记把为了本国人民的利益挂在嘴边。他们有一个奇特的逻辑:我剥削你,是为了你的利益;我掠夺你,杀戮你,是为了给你民主和自由,是为了你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最彻底的民族解放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只有中国工人阶级与全体劳动人民,才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只有他们的利益,才构成民族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在目前为实现独立、自由、民主、统一与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是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也是代表全体民族和全体人民的利益,在将来为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制度而奋斗,也同样是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因为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即是全人类的最后解放。”(41)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决定的。

  其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由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历史的发展,“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42)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人类历史的推动者和主宰者,是历史的真正主人。当一定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时,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又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直接动力。正像毛泽东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3)当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时候,人民群众在解放运动中必须有自己的先锋队,否则就会失去斗争方向,而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真正自觉与真正发动,仅有先锋队的奋斗,人民的解放是不可能的,历史是不会前进的,任何事业都是不能成功的。”(44)这个先锋队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在中国就是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来自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才能率领人民群众取得革命的胜利。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一次革命都不可能由一个政党来完成,只有人民才能完成革命。”(45)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运动。党的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人民的利益,即是党的利益。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党再无自己的特殊利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即是真理的最高标准,即是我们党员一切行动的最高标准。”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在各方面,首先在政治上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人民群众,必须用正确的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然后先锋队才能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否则,先锋队是完全可能脱离人民群众的。”(46)可见,政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客观上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引领下,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观点,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47)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党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领导人民群众的路线,就是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与被领导的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集中反映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再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由共产主义人生观决定的。为人民服务既是一种政治取向,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反映了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消灭产生这些差别的生产关系、消灭一切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社会关系、消灭一切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观念,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彻底解放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共产党员是人民群众的先进分子,其历史责任应该是站在党的立场上,为了实现党的事业和党的历史使命而奋斗,因此其生命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所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命题的基本要求,既是无产阶级人生观的根本问题和共产党人做人的标准,也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标准。可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由共产党的人生观决定的。毛泽东说,看一个人“是一个假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一个真马克思主义者,只要看他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的关系如何,就完全清楚了。只有这一个辨别的标准,没有第二个标准。”(48)这也如建国后邓小平所概括的:“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他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49)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

  ②参见郭德宏主编:《永恒的延安精神》,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18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2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⑥《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6页。

  ⑦洛甫:《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中国文化》,第1卷,第2期,第6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8页。

  ⑨《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5、184页。

  ⑩《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页。

  (11)《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2~163页。

  (12)《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9页。

  (13)《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1页。

  (1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

  (15)《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5页。

  (16)《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5页。

  (17)《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5、47页。

  (18)《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7、1039页。

  (19)《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杜1991年版,第857页。

  (20)《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2页。

  (2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4页。

  (22)《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5页。

  (2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2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0页。

  (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页。

  (26)《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61页。

  (27)《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3页。

  (28)《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2页。

  (29)《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5页。

  (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42页。

  (3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0页。

  (3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33)《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8页。

  (3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2页。

  (35)《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1页。

  (36)《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

  (37)《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

  (38)《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5页。

  (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6~357页。

  (41)《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2页。

  (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4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44)《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51页。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16页。

  (46)《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50、344页。

  (47)《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54页。

  (48)《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7页。

  (49)《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


  论延安精神/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课题组编著;有林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