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城西区“三个四”为人才强区注入动力

来源:西宁党建网    日期:2016-11-04    浏览量:

近年来,城西区为努力营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良好环境,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其他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人才强区注入动力。

坚持“四个注重”,积极拓展引才渠道。一是注重政策引才。认真落实《西宁市引进人才智力实施办法》,通过从省内招录选调350余名教育人才、56名卫生专业人才,并以挂职的形式从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引进城市设计专业高层次人才1名,争取省级专家1名指导帮助城西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切实加强专业性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通过引进法学硕士研究生1名,清华、北大选调生3名,进一步充实了高学历高素质干部队伍。二是注重环境引才。围绕“服务业核心区”建设,积极打造环新宁广场商圈,使西区成为众多创业人才的沃土。通过引进佳豪国际广场、力盟商业巷步行街、王府井百货等大型企业、集团落户西区,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安家西区,积极为广大创业人才搭建平台,创造环境,提供机遇。三是注重基地引才。今年以来城西区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作为人才就业的新动力,推进“就业工程”, 建成“城西区大学生创业孵化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城西区第三产业服务中心”。创新就业服务媒介平台,率先建成“西宁市就业创业超市微官网”。同时,为充分营造创业氛围,投入4万元组织开展地区创业明星评选大赛。通过选树创业标兵,进一步激发创业热情,鼓励引导未就业人员创新创业。四是注重结构优才。通过招聘见习大学生的方式,为各工作岗位注入新生力量,增强工作活力,提高工作效率,缓解现有党政机关人才队伍老化问题。在村(社区)“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中,注重35岁以下年轻干部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改善村(社区)人才队伍年龄结构,缓解人才老化带来的人才断档问题。同时,强化专业技术人才资格评审管理,合理审定教育系统中、高级职称,提升素质能力,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

实施“四大工程”,不断强化人才素质。一是实施“集中轮训工程”。 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苏州农村干部学院、上海展望发展进修学院、浙江大学等7家高校及培训机构建立培训合作关系,在省内外举办各类培训班15期,培训各级各类人才2400余人(次)。二是实施“岗位特训工程”。坚持以强化人才素质为导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农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在教育系统实施“名师培养工程”,立足实际,重抓实效,进一步提升各类专业人才的岗位技能。同时,广泛开展岗位比武练兵活动,深入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在医疗卫生系统开展业务技能比武;在企业开展厨师技能大赛;在教育系统实施“实练兵、促提升”讲课比赛,强化专业技能,提升素质能力。三是实施“重点调训工程”。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派不同专业类别的优秀人才赴省外挂职学习,先后选派34名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到北大、清华、同济等高等院校进行培训,开拓了视野,拓展了思维,提高了管理水平。选派4名区属小学副校长到华南理工附属小学、上海市静安小学挂职学习,“贴身”学习其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机制。四是实施“基地实训工程”。加强统筹协调,整合资源。相继在华南理工大学挂牌建立了城西区干部培训基地,在青海广播电视大学挂牌成立城西区党员“双育工程”培训基地,成立了“城西区党员干部人才培训中心”,并通过基地有计划地安排各类人才到街道、社区、企业进行实地学习,不断提升各类人才的综合能力。

完善“四项措施”,深入营造留人环境。一是对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学历教育实行政策激励,按照一定比例承担学费,先后投入83万元,使123名干部实现了专升本,10名干部取得了在职研究生学历。通过建立健全各类人才提升学历层次的激励机制,鼓励干部积极提高学历水平。二是不断加大人才工作经费投入,强化人才工作资金保障。全区每年用于人才培养及人才专项工作经费达300余万元。三是推行轮岗交流制度,拓宽人才成长和上升渠道。在党政人才中通过上派、外派等方式进行岗位挂职,提高能力,全力打造复合型人才。四是开展优秀人才和优秀大学生村官评选活动,筹集21万元对10名优秀人才和10名优秀大学生村官进行奖励。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社会氛围,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