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党史:第二阶段

1949年9月5日—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来源:西宁市委组织部    日期:2019-07-19    浏览量:

  1. 解放初的基层党组织

  西宁解放初,为加强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按照中央关于积极慎重,逐步发展,逐步巩固的建党方针和省委关于建党工作的指示,市委积极进行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1949年9月,市委、市政府机关组建了由郭凤鸣任书记的全市第一个机关支部。10月,在地处南北大街以东的一区,成立由高余元为书记的区机关支部;在地处南北大街以西,南至鱼场台,北至城角,西至城墙根的二区,成立由任继恩为书记、共4名党员的区机关支部。1950年初,在三区(东稍门以西的城厢内,西与一区相接),市委派出9人,组成第三区机关党支部。4月,在四区(东稍门以东城厢外地区),成立以王子刚为书记的区机关支部;1951年1月后,市土改工作组在中庄村先后发展3名党员;7月在中庄村建起市郊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50年4月,地处市郊的五区建立高仲远为书记的区机关支部;6月,六区并入五区。与此同时,1949年9月至1952年9月,大通县、湟中县、湟源县机关和农村支部相继建立。

  至1951年,全市基层党支部(含大通、湟中、湟源三县)33个,党员407人(其中女性21名,少数民族11人)。

  2. 军地配合建政权

  西宁解放后,按照中共中央西北局、西北军区赋于部队以解放与建政的双重任务,驻青部队按照区域分工,从部队每个支部抽调一名干部党员、3名老战士党员,支援地方建政工作。与此同时,省委也派出工作团进驻小寨和韵家口,进行基层政权建设试点。

  市委、市政府成立后的第二天,就派出干部组织成立三区、四区公署,辖区其它各区区公署也相继成立,为西宁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各区公署成立后,于1950年初,先后成立各区所辖的乡、街政府,至3月,全市6个区公署、26个街政府、7个乡政府组建完成,10月23日市政府决定将区公署改称区公所,仍为市政府派出机构。1952年8月,各区先后召开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区人民委员会及区长,副区长等,组成区政府,成为科级建制的基层政权。1949年9月,大通县委、县政府成立,组建了东南西北四个区政府,1950年3月、6月增设桥头中心区政府和城关区政府。1949年9月12日,驻湟中的一军二师五团抽调干部建立5个区政府,10月,全县42乡个成立。1949年9月,驻湟源的一军二师四团抽调干部组建了四个区政府,11月,16个乡、3个街政府成立。

  至1950年4月,全市23个区、108个乡(街)及585个行政村的政权体系建设相继完成(含三县)。

  3. 严厉镇压反革命运动

  西宁解放初期,各种反革命残余势力不甘失败,继续进行破坏活动。如:原马步芳残部多次在市内抢劫、杀人;残匪在湟源、大通等地抢劫、杀人;国民党残余势力秘密组建反革命组织、散发反动传单、策应反革命叛乱等。针对各种反动势力的破坏活动,按照中共中央《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及省委的部署,市委先后成立西宁市镇压反革命宣传委员会及西宁市各族各界审查反革命案件委员会,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区乡,召开各种群众大会,配合报刊、广播、板报、展览等,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检举揭发有关线索,召开对破获案件的公判大会,严惩了一批首要分子,兑现从宽处理政策,既打击了反革命分子的嚣张气焰,鼓舞了群众,也促使部分反动分子投案自首。自1950年4月至1953年6月,先后破获中国国民党西北革命委员会、军统青海站、谍报第七组、中统忠实同志会、边疆研究所等反革命特务组织,抓获案犯140余人,取缔隐藏在毛纺厂、机器厂等一贯道组织,逮捕道首22人,使全市千余名道徒登记退道。在干部队伍中,清除五种反革命分子182人。期间,市法院受理反革命案件247件,审结223件。

  经过三年多的镇反运动,粉碎了反革命复辟活动,巩固了人民政权,为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稳定的社会基础。

  4. 农村的土地改革

  1951年1月,省委决定在西宁市等市县进行第一期土地改革。市委组成土改工作组进驻中庄乡等地,开始土地改革试点工作。8月,市委召开第二次市委委员(扩大)会议,传达中共青海省第二次代表会议精神,研究土改委员会人选、郊区土地改革实施办法等。9月,以市委书记段文义为主任,共17人组成的西宁市土地改革委员会成立。10月,西宁市土地改革法庭成立。10月,西宁市土地改革委员会抽调536名机关干部,组成5个工作组赴农村,按市土地改革委员会制定发布的《西宁市郊区土地改革实施办法》,进行土地改革,划分阶级成分,对土地和没收地主的财产进行分配,至1952年1月基本结束。

  5. 农村互助合作化运动

  西宁解放初期,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生产力低下,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为了引导农民发展生产,共同富裕,1950年4月,根据省委书记张仲良在青海省首届农民代表会议上所作的《青海省目前农村工作中几项任务》报告中提出的“提倡变工互助,在自愿两利的原则下,把农村的劳力、畜力组织起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讲话精神,西宁市及各区相继召开人民代表会议,响应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1951年至1953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发《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和《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市委、市政府按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引导农民组织起来,互助合作,发展生产。从1951年开始农村互助合作化运动历经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阶段。

  6. 党政机关的“三反”运动

  针对党政机关出现的贪污、受贿行为及官僚主义作风,中共中央于1951年12月作出《关于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指示在党政机关进行“三反”运动,省委派公安厅长薛克明率检查组指导西宁市的“三反”运动。全市“三反”运动经历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1年12月至1952年2月的学习和检举贪污分子,干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公开检讨缺点和错误阶段;第二阶段为1952年2月至3月的“打老虎”阶段(贪污旧币亿元以上者为大老虎,千万元以上亿以下者为小老虎,旧币折换率10000:1);第三阶段为1952年3月至4月的复查定案处理阶段;第四阶段为1952年4月下旬至5月底的总结经验教训阶段。

  在“三反”运动定案处理的人员中,有党员58人,团员30人,老干部35人,新干部35人,留用人员196人,科级干部26人,一般干部342人,这些人员涉及部门广,接触钱物者多,主要手段有贪污捐款和救济款、贪污没收的财物、受贿、借婚丧收礼、敲诈勒索等。对此,市委安排各单位开展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和无产阶级思想教育,严格组织生活,严肃处理有贪污问题的党员、团员,认真进行干部审查,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审批及物品采购、出入库制度,加强党内外的各项监督,有效地堵塞了贪污浪费。

  7. 工商界的“五反”运动

  经济恢复初期,针对部分不法资本家采取行贿、偷漏税、偷工减料、盗窃国家资产和经济情报等手段以谋取暴利的行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城市中限期展开大规模的坚决彻底的“五反”斗争的指示》精神,省委决定,全省“五反”运动主要在西宁进行并由省委直接领导。

  自1952年2月起,市政府先后发出保障工商界“五反”运动顺利进行的七项规定、《关于干部在进行工商界“五反”运动时的六项纪律》、《关于“五反”运动中对不法工商业者处理的规定》等文件,并在各工商企业,培养和组织由667名工作人员参加的积极分子队伍,通过召开职工会议等方式,使参加“五反”斗争的群众达2000余人。

  通过“打虎”和追赃等工作,共“捉虎”329只,1人判死缓,3人判有期徒刑,其它各类违法者作出了补缴、退赔及罚款等经济处罚。7月,按国务院指示,市委再次组织对各定案材料进行复查核实,按“自报公议、三核定案”方法,根据国务院关于划定五类工商业者的标准,对全市的3065家工商户,定为守法户550户,基本守法户2109户,半守法半违法户366户,严重违法34户,完全违法户6户,核定“五毒”赃款34.3754亿元(旧币)。

  8. 改造私营工商业

  西宁的改造工作大体上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通过调查登记和整顿管理,重新组建了西宁市工商业联合会并划分成立33个行业公会,配合“五反”运动,查处违法活动,教育工商业者合法经营,把人的改造与企业的改造结合起来;第二阶段即根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精神,将各类工商业逐步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至1956年1月,西宁市私营工商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9. 改造城市手工业

  自1952年起,西宁市组织试办铁工生产合作社、农具生产合作社及7个生产小组,努力改进生产操作技术,并组织社员参加职工业余学校学习文化,使各社、组生产得到发展。至1953年,全市手工业已有19个行业1410户,从业人员22961人,资金150多亿元(旧币)。1954年2月至3月,市委组织召开手工业者代表大会,成立了手工业协会筹委会,讨论了《手工业合作社章程准则》。6月和12月,市委两次召开手工业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号召手工业者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并讨论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组织。到1956年1月,全市共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47个,生产合作小组16个,入社、组人员及资金均占手工业人员和资金的90%以上,至此,手工业由个体经济向集体经济的转变基本完成。

  10. 中共西宁市第一次代表大会

  1954年3月26日至4月1日,中共西宁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2名,代表全市290名党员,列席代表101名。

  市委书记叶锡彭代表市委作题为《加强党的领导,为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而奋斗》的工作报告,总结检查一年来党对城市工作、农村工作的领导及党的建设、民族政策等执行情况。会议确定西宁市1954年的工作方针是:在大力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与总任务、继续深入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巩固民族平等团结的基础上,加强对私营工商业的领导和管理,依据“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促进手工业和农业的互助合作,组织市民生产,相应地稳定发展各族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大会选举产生中共西宁市第一届委员会,由九名委员、两名候补委员组成。会议通过《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贯彻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而奋斗的决议》,选举产生了西宁市出席中共青海省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