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筑巢引凤”工程 推动人才引进提质增效

来源:摘自西宁市党建工作改革创新案例    日期:2019-01-24    浏览量:

  近年来,西宁市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省委组织部的关心指导下,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资本、第一推动力”的思想理念,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狠抓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多渠道“筑巢引凤”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宁创新创业,为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奋力开创新时代建设幸福西宁新局面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一、工作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加明确地指出,“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站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和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的新起点上,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青海省、西宁市对人才引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需求更紧迫、更强烈。人才引进,无疑是实施人才强省、人才强市的重要抓手。作为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长期受制于平台、资金、自然条件等因素限制而步履艰难。因此必须跳出人才工作看人才发展,以省会城市首位度的定位,努力破解引才育才的瓶颈问题,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措施,为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奋力开创新时代建设幸福西宁新局面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主要做法

  牢牢把握“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四个转变”治青理政新思路和加快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目标,借助“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广阔市场和后发优势,抢抓西部大开发、东西部协作帮扶等历史机遇,立足实际、多措并举,通过强政策、转方法、借外力、优环境,推动人才引进工作扎实推进。

  (一)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出台《西宁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见(试行)》,设立至少1亿元人才开发基金,实施创新创业扶持和“引才聚才555计划”,每年引进50名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50名左右本土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养5个左右创新创业团队。深度调整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具有西宁特色、符合西宁实际的人才服务政策,实施“阶段人才”、“孔雀归巢”等差别化竞争人才工程,以更加灵活有效、开放积极的政策为人才引进擎画蓝图,提供保障。

  (二)下沉人才服务。针对人才工作“两头热中间冷”的困境,转变工作作风,推行进企业、进基层、进一线,送思路、送政策、送服务“三进三送”工作法,组织市县乡三级人才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和人才中间问需求、讲政策、抓思想、推落实,让“懂政策的”与“用政策的”“面对面”交流、“手把手”帮带。逐户走访调研,层层压茬落实,全程跟进工作进度,全力解决各类难题,让人才服务工作延伸到最一线,打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借力优质资源。争取省级人才工程,积极争取省委组织部支持帮助,依托“青海千人计划”、“博士服务团”、“京青专家服务团”等省级人才工程项目,灵活多样招才引智。2015年以来,全市共接收13名“博士服务团”成员、16名“京青专家服务团”成员、96名市外挂职干部人才、40名清华北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来宁工作。实施“假日人才”工程,广泛开展“周末医生”“暑期教师”“星期天工程师”等短期“借脑”工程,大量阶段性人才、候鸟式人才互动、交流、合作活动全面展开,2015年来,共邀请262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宁开展短期智力服务,合作开展226个项目。

  (四)优化人才环境。投入1.7亿元建成西宁市创业孵化基地,强化创新创业融合,带动全市建成41家创业孵化基地。建成100套人才公寓,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组建成立西宁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到41家(不含劳务派遣),营业收入达到3.9亿元。建立引进人才落户、子女入学“绿色通道”,组织人才开展体检疗养等活动。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在报纸电视创办“西宁人才”专栏,在人才集中的研究会、聚集圈推送人才政策,在“夏都学习·信仰的力量”手机平台推广典型经验,线上线下人才之家同步开展,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格局,营造了“四个尊重”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大力实施“筑巢引凤”工程,西宁市人才引进工作在带动科技创新、增加企业经济效益、解决行业技术难题等方面实现了三个新的突破。

  一是高端人才引进实现了新突破。2016年以来,围绕教育卫生、航空科技、城市规划等领域,全市共引进培养245个高端人才和团队,入选“青海千人计划”的62人中,引进人才为36人,占全部入选人数的58%,引进高端人才数量超过五年前的历史总和,打破了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引进难、留人难”的思维定势和固有格局。

  二是人才引进层次实现了新突破。第一次成功引进国内知名专家。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张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冯仲科等一批国内高端人才,签约我市企事业单位共事科研、转化成果。第一次直接引进国外优秀人才。韩国GSEM株式会社部门长金佑成、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单晶体研究所工程师罗曼,正式加盟西宁科技型企业开展工作。第一次牵手院士开展合作。中国科学院院士石钟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等4名科学家,领衔建立5所院士专家工作站,西宁人才发展史迎来了第一批院士和专家工作站。

  三是企业引才数量实现了新突破。2016年以来,依托“青海省千人计划”项目,西宁城通等各类企业围绕新能源、新材料、加工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针对技术难点,积极引进人才申报“青海千人计划”,其中2016年有7名企业引培人才入选,占全市入选总数的19%,2017年有18名企业引培人才入选,占全市入选总数的69%,同比增长50%。企业在人才引进培养中的积极性大幅提高,主体地位更加凸显,优势极大显现。

  四、几点启示

  总结西宁市实施“筑巢引凤”工程的做法和成效,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1. 强化政策供给是导向。要吸引“良驹”西奔,“孔雀”西飞,增强人才引进的效率和效力,就要从顶层做好规划、定好规矩,强化政策的有效供给。只有政策上先行先导、弯道超车,才能营造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人才生态,只有高含金量的政策红利才能真正释放强大的人才红利。因此,必须从顶层做好规划,出台管用有效、“对症”“解渴”的高含金量人才政策,才能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宁创新创业。

  2. 注重柔性引才是基础。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制于地理区位、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直接引才难度较大。而柔性引才的精髓在于“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避免了户籍变更、身份改变、家庭变迁等刚性问题,弹性管理、灵活引进,突破了西部地区人才引进短板。必须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包容胸怀和灵活措施,弥补人才引进短板,充分发挥开展短期人才服务的巨大优势,在柔性引进中增强稳定吸引力,吸引更多“孔雀西北飞”。

  3. 激发企业活力是关键。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相较于政府部门,对于市场反映的灵敏度更高,更能把握住人才需求方向,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特点也促使企业更能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同时,企业市科研能力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终端环节,因此,充必须充分调动企业资源和市场优势,释放企业用人活力,推动产业集群与人才集群互动的人才优先开发模式。

  4. 营造人才环境是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可见,人才发展环境是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成就人才的必要条件。环境是人才发展的土壤,体现的是对人才的诚意,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各类人才创业机会、干事平台、发展空间等软硬环境建设,积极营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才能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