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莫患“空调病”

来源:共产党员网    日期:2018-08-05    浏览量: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进入盛夏,各地气温居高不下,空调房成了人们防暑降温的好去处。然而空调虽好,却不可过分依赖,否则会患上头晕、上呼吸道感染、关节酸痛等“空调病”,得不偿失。与此同时,一些党员干部也贪恋空调带来的“清凉”,患上了一系列作风“空调病”,值得引起警惕。

  警惕得上“冷漠病”。空调房的本质,是在自然界的大环境中,人为创造出一小块温度受人控制的“世外桃源”,其基本的要求,是与外界环境进行隔离。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不到外界真正的温度,久而久之身体感官会产生错觉,极大地降低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力。现实当中,有些党员干部长期家庭—单位“两点一线”,足不出户活在自己的“空调房”里,把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不愿接触群众、不敢接触群众、不会接触群众,群众是冷是热、是寒是暖,早已高高挂起、与己无关。民心是杆秤,谁好谁孬、谁优谁劣,谁在认真干事、谁在偷奸耍滑,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1960年,为了解决当地千百年来的缺水问题,林县县委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凿渠工程,最终修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为群众带来了千秋万代的福音;焦裕禄初到兰考,大年初一大雪纷纷,他只身一人到许贡庄挨家挨户走访,直至确认乡亲们年饭无忧,才安心离去。党的这些好干部之所以让人民念念不忘,就是因为他们时刻与群众在一起,知冷知热,做群众的“贴心人”而不是“陌路人”。

  警惕得上“漂浮病”。干部在“空调房”里待久了,除了会脱离群众,还容易得上其他“并发症”。比如,有的干部喜欢坐在“空调房”里“遥控指挥”,打打电话、发发文件、开开调度会,自以为这就是把工作落实了,把事情办妥了,这其实是犯了“以声作则”的病。须知,“以声作则”和“以身作则”,效果差得远。如果台上拍得胸脯砰砰响,台下落实却始终“静悄悄”,要求基层干部村村走、户户到,自己却常年脚不沾地、走马观花,只会寒了群众的心,丧失了党员干部的榜样和激励作用。又比如,有的干部窝在“空调房”里搞创新,不顾实际要求基层开展工作必须“实时展现”“事事留痕”,以为这样事半功倍、省心省力,实则是犯了“重形式不重实效”的病。最好的展现,是在街头巷尾的“民意闲谈中”;最好的留痕,是留在百姓心中。总有一些交流,需要走出“微信群”走进“人群”;总有一些工作,“点一点”不如“转一转”;总有一些问题,解决靠“速度”更要靠“温度”。党员干部还是应该走出“空调房”,多沾些“烟火气”,工作干起来才会底气足、效果好。

  警惕得上“感染病”。空调房由于环境恒定,空气流动差,时间一长容易滋生有害细菌,引发呼吸系统感染。与之类似,党员干部长时间在“空调房”般稳定、舒适的环境里,也极易导致“免疫力”下降,使各种“病毒”“细菌”趁虚而入。古人有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的干部,总想着“大树底下好乘凉”,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受到挫折就意志消沉,抗压能力弱、遇事就崩溃。这样的干部,就应当从“空调房”里拉出来,让他到艰苦环境、吃劲岗位经历一些险峻情况,接一接“烫手山芋”,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才能磨出真功夫、练出“大心脏”。“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还有的干部,醉心于“空调房”的舒适,内心的“小我”不断膨胀,在享乐的路上越走越远,逐渐丧失了初心、丢失了灵魂、迷失了自我。作为党员干部,就要走出“空调房”,切身感受一下“汗滴禾下土”的民生之艰,经历一下“人在事上磨”的干事之难,思考一下“君子有常度”的自律之道,方能激浊扬清、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认为认认真真地当好共产党的‘官’是很辛苦的。我也没有听到哪一个称职的领导人说过当官真舒服。”各级党员干部要敢于走出“空调房”,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地带”,到火热的时代前沿去奋斗拼搏、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