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来源:光明日报    日期:2018-11-29    浏览量: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在引领思潮、凝聚人心、推动发展方面发挥着强大支撑作用。新时代如何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这些重要论断为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新时代我们党的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意识形态展现了一个政党的信仰与价值,集中体现了政党的主张。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与宝贵经验。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将意识形态置于“生命线”的重要地位,实现了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建设的同推进、共发展,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同时,确保了社会主义制度稳固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目前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与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意识形态建设,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利益格局变动和思想多元的背景下进行的,就国际而言,随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各种思想理论、文化观念之间的交融互鉴也越发深入,一些国外反华势力利用其在经济、科技和文化传播方面的话语优势,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严重影响着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从国内来说,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价值追求,广大民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发生剧烈变化。再加上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社会转型中的困境,使意识形态领域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明显增多,各种潜在风险不断增加。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从全局出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做好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将其作为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来抓。党对意识形态的认识更加深入,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不断丰富与完善,意识形态工作的凝聚和引领作用不断展现,这就启示我们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坚定“四个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前提与基础。必须在提升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上下功夫,实现方式方法的改进以及内容的与时俱进和完善创新,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首先必须在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等根本方向和关键问题上态度鲜明、毫不动摇。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定盘星”。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方式,绝不能放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相反,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大力宣扬与传播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原则,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是全党的战略任务,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全方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关键要在提升凝聚力和引领力上下功夫。衡量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要看其能否发挥强大的感召、说服、引导等社会功能,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意识形态工作不仅仅需要思想体系的完备,更需要解决人民群众的思想困惑与实际困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实际作用。当前,要擎起意识形态建设大旗,不断完善、创新、发展意识形态建设,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意识形态建设打牢思想理论基础。

新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研究和回答好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一是推进意识形态话语实现向大众化、生活化的转变,多采用接地气、口语化的语言,让人民群众听进去、听得懂、记得住,经由与实际结合,变成自觉的理论认识与主动意识,扎根于蓬勃发展的当代中国现实和百姓生活中;二是以常态化的学习教育与实践持续推进理论武装头脑,在文化交流与熏陶、日常工作与生活、精神文明共建等活动中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水平与思想道德素质;三是树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意识形态建设,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四是加强思想宣传与舆论引导,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其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实现制度化、具体化,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渗透到社会生活各领域,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五是根据形势变化、时代要求、群众期待,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选择民众喜爱、乐于接受的载体来进行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既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又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发挥好新兴媒体的优势,促进新旧媒体互补与深度融合,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思想传播路径,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