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中间

来源:共产党员网    日期:2017-08-29    浏览量:

在金一南著作的《苦难辉煌》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新中国的中心是北京,北京的中心是天安门,天安门的中心,是那幅巨大的毛泽东画像。然而,却有很少人知道,毛泽东同志最初并不喜欢天安门,他认为天安门太高了,高高在上的不好,应该在天安门下面,跨在金水桥上搞一个二层的矮台子,观礼时离人民群众才近。至于天安门背后的故宫,他只是在1954年4月三次登城墙绕行一周,一次也没进去过。

毛泽东同志是我们党、国家、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他不喜欢站在天安门上,不愿意参观故宫,是因为他心里装着人民群众,不愿意脱离人民群众,这也正是走群众路线的体现。早在1927年《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毛泽东同志就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群众路线”,随后群众路线在党的工作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在中国七大上,毛泽东同志特别指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是全民的抗战,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群众路线在经过冰与火的洗礼后,得到充分的完善,群众路线成为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根本组织路线。正是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党才能从只有13个人的南湖上的一叶扁舟,发展成为拥有8600万党员执政14亿人民大国的超级大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史一再证明,只有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将群众路线进行到底,我们党这艘大船才能行稳致远。这就要求,我们党员干部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中间。

党员干部只有始终站在人民群众中间,才能牢固公仆意识。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我们党员干部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员干部来自于群众,更需植根于群众,只有把群众当亲人,才能真心贴近群众;只有把群众当“主人”,才能真心服务群众,做好群众的公仆。泥土味最能传递正能量,干部脚下的泥土味越浓,身上的浮躁气才会越少。反观十八大以来的落马官员,从“私心膨胀、结党营私”的周永康、令计划,到“不信马列信鬼神”的李春城、黄兴国,再到“贪图享乐、生活奢靡”的周本顺、万庆良,一再证明,凡是脱离人民群众的,终将会被人民群众抛弃。

党员干部只有始终站在人民群众中间,才能更好地听民声、知民意、解民忧,暖民心。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群众利益大如天,一枝一叶总官情”。一枝一叶是民声、民望,是我们党的施政所向。党员干部只有多下基层、多跑现场,时刻站在人民群众之中,坚持把满足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让群众满意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努力方向,才能做到老百姓的需求在哪里,我们党的服务就在哪里,才能真正做到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当前,正值精准脱贫的攻坚期。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贵在精准,重在精准。精准就要求党员干部,多到人民群众家中,多到田间地头,多和人民群众沟通,对贫困原因进行精准识别,然后进行精准施策。唯有为民多干实事、多干好事,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党员干部只有始终站在人民群众中间,才能汲取不断奋进的力量。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上善若水,党员干部当处低而纳百川。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先导。党员干部唯有拜人民为师,坚持以人民为主体,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党员干部唯有时刻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相连,才能从人民群众汲取民智、汇聚民心,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