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协同发展促区域协同发展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日期:2019-03-23    浏览量:

  ●致力推动人才共用,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效益意识和柔性引才用才理念,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积极推行“候鸟型人才”、“星期天工程师”等做法

  ●协同推进工程实施,以实施“天府英才工程”为统揽,支持引导各区域因地制宜实施高端引智计划、创新型企业家培养等重大项目,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发挥引领作用的人才工程,加快集聚“高精尖缺”人才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提出“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优化配置人才资源”,强调要“促进城乡、区域、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人才协调发展”,凸显了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战略观、大局观和发展观。紧密结合四川实际贯彻这些重要要求,人才工作必须聚焦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坚持以人才资源协同发展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提高人才工作对区域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率。

  对接区域发展优化人才工作格局。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省委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关键在人才资源配置,决定了人才工作要把握的大势、服务的大局。适应区域发展树立大人才观,自觉在人才工作中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坚持全省人才工作“一盘棋”思想,既大力支持成都充分发挥集聚国际国内人才资源的“主干”作用,进而发挥对其他经济区的人才资源“溢出效应”,又鼓励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各区域内部、区域之间的人才协同,加强与成都平原经济区特别是成都的人才协作,推动人才工作由各自为阵走向合作共赢,以人才协同促进发展协同。适应发展要求优化人才工作区域布局,坚持人才发展布局与区域发展布局相匹配,根据不同经济区功能找准人才工作定位,针对不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制定差别化的人才支持措施,特别是对接构建“总部在成都、基地在市州,研发在成都、生产在市州,公共服务在成都、配套在市州”的格局,着力推动“主干”与“多支”形成更加紧密的人才发展共同体。适应协同发展构建党管人才新格局,建立省级统筹、市(州)联动、用人主体参与的人才工作推进机制,完善区域内人才沟通协调制度,构建五大区域人才协同发展联盟,推动各经济区人才目标相向、人才政策相通、人才资源共享。

  突出协同发展形成人才工作合力。以人才资源协同发展促进区域协同发展,重在育才、引才、用才同向发力,聚天下英才来川发展、为川所用。致力推动人才共育,围绕协同发展整合用好区域内高校院所资源和优势,推动各经济区合力打造环高校院所知识经济圈,联建共建干部人才交流培训基地、大学生实习基地、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采取合作办学、委托培养、订单培养等方式加快培养一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致力推动人才共引,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注重基础又瞄准高端,支持成都与各市(州)共建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园、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海外引才工作站,打造一批区域内和跨区域的人才招引功能平台,推行“天府学者”特聘专家、科技副职选派、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制度,协同开展人才政策推介、平台对接、项目洽谈等活动,改变各地盲目抢人的状况。致力推动人才共用,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效益意识和柔性引才用才理念,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积极推行“候鸟型人才”“星期天工程师”等做法,鼓励跨区域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深化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的人才战略合作,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坚持联动发展实现人才工作突破。人才资源协同发展与区域协同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需要从体制、政策、方法上创新求进。协同推进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区域高层次人才评价互动互认机制,开展打通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流动通道试点,健全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协同推进政策创新,研究制定《加快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人才一体化发展十条措施》《四大片区人才协同发展支持政策》,在人才工作一体化、高端人才政策同城化上先行先试,支持各地制定差别化的区域人才政策,提高区域内人才政策精准度和融合度。协同推进工程实施,以实施“天府英才工程”为统揽,支持引导各区域因地制宜实施高端引智计划、创新型企业家培养等重大项目,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发挥引领作用的人才工程,加快集聚“高精尖缺”人才。协同推进平台建设,用好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平台,发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众创空间等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作用,建立开放共享的人才信息化平台、人才市场平台和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协同推进服务保障,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区域性的教育、科技、医疗、文化中心,整合人才公共服务资源,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便利化的全链条服务,逐步实现区域“一卡通”,让人才安心、安身、安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