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人才活水向边远地区流动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日期:2019-03-24 浏览量: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才资源总是趋向于经济发展良好、公共服务优质、资源要素聚集的大城市流动。一、二线城市“人满为患”,三、四线城市展开“抢人大战”,而偏远、贫困的基层一线面临“无人愿来”“无人可用”的难题。只有扎实做好人才“引育留用”过程中的激励工作,才能更好地推动人才活水向偏远、贫困地区流动,以解基层人才之渴。
突出价值引导,强化思想激励。价值取向决定人才流向。“三线建设”时期,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成千上万的优秀人才,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为国家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时期下,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更需要加强人才价值观引导,强化思想激励,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人才服务国家发展和职业奉献精神的思想教育,增强人才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全面激发人才服务发展、服务基层的热情和活力。各级党组织要当好服务人才的“店小二”,依靠服务支撑、加强感情纽带,用真情实意感召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创新创业无后顾之忧。
优化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激励。政策措施往往具有基础性、牵引性、导向性的作用。由于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的条件差、待遇低,很难靠市场作用来调节人才供给,更多的需靠政策驱动。要充分发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第一书记选派、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等各类政策资源,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相互衔接、相互匹配的政策体系。大力鼓励各地区结合实际,积极进行探索创新,进一步释放各类政策措施的“叠加效应”。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人才自主选择科研方向、组建科研团队,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构建立体化、整体化的科学规范,形成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
夯实平台载体,强化事业激励。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最重要的还是要事业留人。强化基层一线人才事业激励,才能让人才在基层一线创业有平台、干事有奔头。创业创新资源要向基层一线集结,推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国有企业与基层人才建立帮扶关系,发挥企事业单位人才密集的优势,在技术、资金、科研上给予支持帮扶。培训教育资源要向基层一线倾斜,实施专业人才全员培训、在职人员学历提升、乡土人才素质提升等专项培训工程,为基层人才后续成长提升搭好梯子。敢于给位子,鼓励大学生、退伍军人、在外务工经商等本土人才返乡担任村干部和创新创业,对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人才优先提拔重用,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且作出重要贡献的可破格晋升职称等级,切实打通优秀人才上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