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须强化“三种思维”
来源:求是网 日期:2017-08-24 浏览量: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的深刻变化,领导者必须主动适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大势,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不断强化底线思维、问题思维、效率思维,只有这样方能在改革发展的社会浪潮中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底线思维是从政之基。九层之台,必起于垒土;千里之堤,可溃于蚁穴。底线思维是具有全局观的体现,要求领导者凡事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做最好的预谋、做最坏的打算,确保牢牢把握主动权,考验着一名领导者的基本水准。做人没有底线,就会目中无人、不知敬畏,必然导致无法无天;做事没有底线,就会自以为是、只手遮天,必然导致软弱涣散;从政没有底线,就会藐视党纪、损公肥私,必然导致腐化变质。
领导者要注重居安思危。“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不善于未雨绸缪,势必导致措手不及。凡事不妨先想一步、多想一层,切忌心存侥幸、大而化之,坚决杜绝“自我感觉良好”和不切实际的幻想。
领导者要注重防微杜渐。“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严格”应当成为领导者的标签,要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不折不扣执行民主集中制,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坚决扼杀在萌芽状态。
领导者要注重守正笃实。守正,就是要严守党纪国法,坚守做人的底线和原则,绝不越规逾矩;笃实,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眼里不容沙子,敢于揭露不法行为,坚决与不守底线的腐败分子斗争到底。
问题思维是治世之要。问题思维是领导者能力的体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增强群众获得感的过程,也是减少社会矛盾的过程。“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通过“蝴蝶效应”就会演变成大问题,甚至可能动摇党的执政根基。领导者通过不断解决问题,由问题的量变促进社会和谐的质变。
领导者要善于发现问题。“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办公室听到的、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看似和谐的画面下,可能暗藏着蠢蠢欲动的暗流,要发现问题必须多到一线、多做调研、多听民意。
领导者要善于研究问题。发现问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能否真正解决问题还要看是否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对世道人心、调研数据、历史规律的分析研判,考验着领导者的胸襟、智慧和胆识。
领导者要善于解决问题。从幼年到老年,不管是上学读书还是工作生活,都是在学习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即存在对立的矛盾体,解决问题就是要提出让矛盾双方或多方都能接受的方案。问题无大小,只要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都应当得到解决。
效率思维是干事之本。工作效率指工作产出与投入之比,同样的事,不同的人来做,效率千差万别,原因在于“投入”的分配比不一样。面对本单位或本领域庞大的工作量,既要抽丝剥茧,又要快刀斩乱麻,对“吃得准”的事情当机立断,对“吃不准”的问题研究透彻后再行决断,绝不能做“拍脑袋”决策,否则可能增加额外的、不必要的工作量。
领导者要具备战略眼光。方向错了,所有的“做功”都是无用功,而历史也很难给予第二次机会。要做到超前谋,事先思考方向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强调“摸着石头过河”,不是让我们瞎打蛮干、横冲直撞,而是要在联系实际的情况下稳步渐进,保留及时转向的余地。
领导者要合理掌控时间。“5+2”“白+黑”拉长工作时间透支身体,换来的只能是低效率。上班精神抖擞,做事雷厉风行,拒绝“等靠要拖”,自然事半功倍。
领导者要善于总结反思。“经验+反思=成长”,这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思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同样适用于领导干部的成长,超前的信息量和宽广的信息渠道是领导者的优势所在,合理利用能降低重复摔倒的概率,进而提高工作效率。